远古便有!浅谈玻璃陨石

19.07.2019  17:03
远古便有!浅谈玻璃陨石

 

玻璃陨石,也叫陨石冲击玻璃,是陨石坠落地表后,产生的高温融化地表矿物,冷却后的产物,属于二次衍生物,它本质上是地表的二氧化硅并非地外的陨石。

 

玻璃陨石多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质体,通常无磁性,颜色为墨绿色、绿色,淡绿色,棕色,褐色,深褐色,还有少见的朱砂色。陨石冲击玻璃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显的形成特征:玻璃陨石的外表上可以见到明显的飞行特征—熔流线,且多数陨石冲击玻璃的表面有大量的气泡爆裂后留下的小凹坑,手感较为粗糙。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44在澳大利亚获得一块钮扣状玻璃质石块,以后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类似玻璃质石块通称为"Tektites",中国人原本翻译为“玻璃陨石”是一种容易让人误会的译名,它本质上是陨石突破大气层冲击地表时带来大量的高温将地表的二氧化硅等成份熔化为液态并溅射入大气层,冷却后重新掉落地面形成的产物,属于二次衍生物(熔融溅射物)。大多数陨熔玻璃的形状有球状、细长状、哑铃状、液滴状、钮扣状和不规则的块状等。它成群地撒落在大陆上或海底沉积物中。玻璃陨石的颜色有黑、墨绿、棕褐,表层具拉长状气泡及大小不等的气泡爆裂后留下的小坑,有的似如月球表面的环形山状图案,密度约为2.6左右。

 

我国玻璃陨石最早发现于海南和雷州半岛,其特点以及年龄与澳大利亚—东南亚玻璃陨石相似,可能是同期产生的。

 

人类对玻璃陨石的认识可追溯到几万年以前。从墓葬的发掘与考古中发现,远古时期,人类用玻璃陨石这种天然玻璃作为武器、工具、饰物甚至护身符。近代,在欧洲,珠宝商人曾将之作为宝石而广泛收集。早在10世纪中叶,我国唐朝的刘询在其所著的《岭表录异》中就对“雷公墨”(玻璃陨石的古称)作过描述,这是公认的历史上有关玻璃陨石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圈。玻璃陨石真正的科学研究始自本世纪40年代。80年代以来,玻璃陨石研究进入综合性研究阶段,主要探讨玻璃陨石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方式,玻璃陨石事件与其他地质事件的内在关系,尤其是对地球古气候的影响,并试图得出一个统一的成因模式。

 

近日天翼文化有幸征集到一块玻璃陨石:

 

 

 

此块玻璃陨石整体呈不规则体状,重129.9克,为黑色,深邃,乌黑发亮,其表面具有拉长状气泡以及大小不等的气泡,其面犹如月球表面,形成如同山体溶洞般,自然怡得。

 

 

 

玻璃陨石质地坚韧,可雕刻成手饰、胸饰。玻璃陨石有它的稀有性与珍贵性,所以价格不菲。而对于陨石投资客而言,拥有一块陨石比开豪车、穿时装和住豪宅更能显示其财富和特殊身份,他们认为陨石是来自外太空的瑰宝,花再多的钱也物有所值。目前市面上的玻璃陨石非常之少见,所以这块陨石的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非常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