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居然出自郑州!

05.06.2017  19:57

成语里的郑州↓

“买椟还珠”

这是源于《韩非子》的成语

“决一雌雄、沾沾自喜”

这是源于《史记》的成语

“困兽犹斗,齐大非偶”

这是源于《左传》的成语

这些耳熟能详、流传甚广的成语带着历史文化的深深印痕,也是郑州深厚历史文化的独有“标签”。

1、买椟还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出处:典出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有个楚国的珠宝商人,在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贩卖珠宝。他把一颗最贵重的珍珠,定了最高的价格,并且特制了一个漂亮精致的小盒子。小盒子果然诱人,刚一陈列出来,便被一位顾客看中了,他当场如数付款买了下来。可是这位顾客却把珍珠取出来,还给商人,只把空盒子拿走了。故事中的顾客显然是不识货的,他只欣赏盒子的漂亮外表,却不知道珍珠的贵重。“买椟还珠”这一成语就由此而出。

2、决一雌雄:谓比高低定胜负。

►出处:典出于《史记·项羽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秦末农民起义及推翻秦朝的战争后,最后剩下项羽、刘邦两股势力相斗,楚、汉两军在广武(在今郑州荥阳)隔涧对持了几个月,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长久相持,胜败未决,青壮年苦于长期作战,老弱人疲乏劳累于后勤运输。霸王项羽对汉王刘邦说:“天下纷纷扰扰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愿与汉王一对一当面决战,决战胜败,不要再白白地熬苦天下百姓老小了。”汉王刘邦却笑着谢绝道:“我宁可斗智,不愿斗力。”

3、困兽犹斗:比喻陷于绝境的失败者,因不甘心死亡还会竭力挣扎抵抗。

►典出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城濮之役,晋师三日谷,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晋楚两国为了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的事,曾发生过战争,结果晋军大败。当时的晋军统帅荀林父,万分懊丧,领着残兵败将,回到晋国,就向晋景公请罪,自愿处死。晋景公很生气,认为荀林父确实该死,便先削去官职,准备处死。可是大夫士贞子却不同意,他说:“城濮之战中,晋军大胜,可是晋文公却仍郁郁不乐,他说,楚国国相得臣还活着,我放心不下。被困的野兽尚且还作最后挣扎,何况一国之相呢!后来,楚成王竟命令他自杀了,晋文公才高兴起来。楚杀得臣,等于让晋国又得了一次胜利,楚国自己再吃了一次败仗。如果我们杀了荀林父就等于自己又让自己吃一次败仗。”晋景公觉得有理,荀林父官复原职。

4、如临大敌:形容把情况看得很严重。

►出处:典出于《旧唐书·郑畋传》:“畋还镇,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

►唐人郑畋是河南荥阳人,在唐僖宗年间曾官至宰相。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占淮南郡县后,郑畋被任命为凤翔陇右节度使。起义军占领长安后,他率军缮修兵器,整修城垒,把自己的家财都拿出来分给守城的士兵,昼夜如临大敌;并传檄天下,号召四方合兵攻围长安,终于迫使黄巢退出该城。

5、沾沾自喜:沾,洋洋自得的样子。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出处:典出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

►汉景帝时,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汉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今属郑州)监督齐国、赵国两个战区的军队。吴、楚等七诸侯之乱平定后,汉景帝奖功赐封窦婴为魏其侯。不久,桃侯刘舍免除丞相职务,窦太后多次提议由魏其侯窦婴担任。汉景帝刘启说:“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惜而不让魏其侯担任丞相?魏其侯这个人平时表现自以为是而洋洋得意,他常常处事轻浮草率,难以担当丞相重任。”终于没有任用他。

6、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他人或事物之后。亦用为谦词,表示自己同对方比差之甚远。

►出处:典出于《后汉书·赵咨传》:“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东汉时期,赵咨受命为东海相,上任路上经过荥阳(今属郑州),荥阳令曹暠同他相识,等候在路口,专程迎接他,想请他在荥阳稍事停留,彼此谈谈。可是赵咨的架子很大,见了曹暠,连车子不下就走了。曹暠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长亭,不料赵咨的车子走得很快,一会儿就只车尘不见车影了。

“望尘莫及”这句话到了现在就演化成了“望尘莫及”这个成语。

7、齐大非偶:辞婚者常用以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位微,不敢高攀。

►出处:典出于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偶也。’”

►春秋时代,齐僖公很喜欢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的太子忽,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太子忽不原意。有人劝他说,齐国是个大国,跟大国的公主成亲,有了靠山,好处会很多的。太子忽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合适的配偶,齐国本是个大国,它的公主不适合我。”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齐僖公更加喜欢他,又派人来说亲,太子忽坚决给予拒绝。这件亲事终于没有说成。

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就辞别而去。

8、上下其手 :比喻用权势作弊、颠倒是非。

►出处:典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要争抢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由于这个故事,后人便用“上下其手”这一成语来形容共同作弊,颠倒是非的事情。

9、宽猛相济:指施政时要宽和严相辅而行。

►出处:典出于《左传·昭公二十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春秋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的公孙侨,字子产,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革新派政治家。在郑执政数十年,注意打击守旧势力,表彰“忠俭”,反对“太侈”,限制特权,整肃政纪,使小小郑国国力大增。子产曾说:“有德者方能以宽厚使人信服,否则就只有采取严厉了。”子产死后,子太叔执政,采取宽厚政策,以致于使奴隶主势力抬头,激起人民不满,纷纷反抗。子太叔只得发兵镇压,杀了许多人,才制止了这种反抗运动。孔子听到这一消息后说:“政策宽大则人民轻慢,纠正轻慢就应改用严厉,严厉就要惩罚一些人,惩罚之后,则应施之以宽大。这样宽大与严厉互相补益调节,才是好政策。”

10、宾至如归:多用以形容主人待客殷勤、周到。

►出处:典出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春秋时代,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大夫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那时正逢鲁襄公逝世,晋平公摆起大国君主的架子,借口为鲁国国丧志哀,停止朝会(即停止办公),没有迎接他们。子产就命令随行部队,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把车马开了进去。

► 晋国的司空(官名,掌管工程)士文伯得到报告,大吃一惊,赶到宾馆礼貌地向子产提出责问:“为了宾客安全,我们造宾馆建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来宾安全由谁负责?”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所以要按时搜罗财物前来进献。现在,恰逢贵国没有工夫见我们,我们不能把财物送进你们满满的国库,也不敢把献礼露天置放,如果礼品受潮,干裂,或者遭虫蛀,我们岂不更得罪了吗?记得晋文公时,接待宾客可不是这样。那时,宾馆像王宫一样宽敞漂亮。冬天,客人一到,炉火生着,招待热情,车马停当,客人像回到家一样,无灾无患。……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宾馆却窄小,连车子都拉不进来,治安卫生都很差,客人来了又不知何时才得接见,这不是有意叫我们为难吗!”晋平公得报后,自知理亏,赶忙认错,并立即下令重修宾馆。“宾至如归”这一成语即源于此故事。

在郑州的街头走一走,你会发现她的每一棵树,每一面城墙,甚至是每一掊土都有着厚重的历史质感。3600年的时光从城墙间隙缓缓爬过,郑州在岁月的打磨下成了一位底蕴十足的诗人,还有哪些成语跟这个城市有关?来评论区补充一下吧!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