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栎类本来面目 给栎类一个前途
高价值的橡木
编者按
目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顶层设计,中国正在实施天然林全面保护。栎类林的面积占中国天然林总面积的近14%,因此,栎类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为此,著名的林业专家、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侯元兆提出开展栎类经营研究。11月初,中国林学会及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在前期一些专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国内外专家召开了一次专门为栎类正名的研讨会——中国天然林示范区栎类经营讨论会。
会上,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孙国吉,中国林科院研究员盛炜彤、侯元兆,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原院长周昌祥,以及德国弗莱堡大学森林生长研究所所长海因里希·斯匹克教授(Heinrich Spiecker)、德国约翰尼斯科鲁兹林务局负责人布克哈德·斯代克(Burkhard Steckel)、法国巴黎高科农业学院教授伊夫·尔哈特(Yves Ehrhart)等深刻探讨了中国的栎类天然林保护问题,并为之献计献策。今日,本报整理各位专家的精彩观点。敬请关注。
20多年来,在中国,作为一名林业官员,他可能从未想到全国第一大树种处境如何;作为一名林业专家,他可能从未研究过全国第一大树种如何经营;作为一个城镇居民,他可能从未见过全国第一大树种长啥样。这就是栎类(也叫橡树、柞树等),一类全国每10棵树中就有1棵的树种。
我国栎类总面积有1672万公顷,其中天然的有1610万公顷。全国栎类总面积是杨树总面积的170%,是杉木总面积的153%,是桉树总面积的375%。但就是这样一类资源,近20年来,被边缘化了。
今天,一批了解栎类的专家学者在为它正名,力图说明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确信,栎类,是一类可以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完美结合的自然资源;一类可以和文明中国完美匹配的木材资源;一类可以支撑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树种资源;一类可以低碳、低投入发展的经济和生态资源。
他们还认为,全国的天然林保护,最为紧急的是栎类经营。因为萌生栎类一般在15年-20年生时会自行退化,但这期间若有人力稍加干预,它就可以百年稳定和繁荣。而我国1600多万公顷栎类资源的最佳干预期已所剩不多,当前对它最好的保护就是“扶”它一把。
天然林保护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已经确定,为加强天然林保护,从现在开始到2017年,全国的天然林都要停止商业性采伐。
我们理解,这一政策的本质是减轻对森林资源利用的压力,给森林一个喘息的机会,更多地通过自然力恢复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但自然力又有正能量和负能量之分,自然力可以恢复森林,也可以破坏森林。破坏森林的作用力实际上有两种,一是人力,一是自然力。我国某省曾对1000万亩封山育林形成的次生林“一封了之”,不到10年就随处可见被薇甘菊等绞杀植物连片绞杀的惨状。所以天然林保护,准确地讲,就是既要阻止人力破坏,也要抵御自然力的破坏。
栎类天然林经营,就是主张抓住时机,在关键时候,以微弱的干预,帮助它度过敏感期,顺利地走向正向演替。这恰如家长要在孩子还不懂事的年龄引导他成长,以免走偏一样。
中国的栎类资源之多令欧洲惊讶
中国的栎类资源包括栎属、栲属、青冈属、石栎属、水青冈属5个属,大约120个种。它们广泛分布在全国,总面积占中国森林资源总面积的10.15%,占中国天然林总面积的13.7%,比德国的全部森林资源还多500万公顷,比法国的全部森林还多160万公顷。
中国的栎类,绝大多数树种都是乔木。一些人见到的栎类是历经破坏后以萌生形态存在的矮林,就误认为栎类是灌丛,这是误解。
近20年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栎类幼林,合计占全部栎类资源总面积的40%以上,加上此前的中龄林,合计约占60%以上。这些资源有几个致命的缺陷,如林分过密、老桩萌生、细长杆材和没有树冠。这几个特点决定着这些栎类资源生长到20年后,会迅速退化。如果用“一封了之”的思路保护它,无疑是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
但是,如果加以经营,就会避免这类基于自然力的损失。基于前20年天然林保护之下恢复的基础,我们可引导矮林逐步转变成长寿命的实生乔林,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额外获取中小径材收益。
这三四年来,有的机构曾多次邀请欧洲专家来华考察栎类。欧洲专家惊讶于中国的栎类资源之丰富,也感慨于中国面对这些宝贵资源不够重视。
栎类全身都是宝
我国栎类林多为细杆材
我国栎类林起源多为老桩萌生林
橡树,它的名字就包含着坚毅、高贵和奉献的内涵。
栎类的木材,即橡木,是一类华贵的用材,其使用价值仅次于红木。在发达国家,橡木被用来装修总统房间、大企业总裁办公室等高级场所。在德国用于制作面板的橡木,价格一般为每立方米3万元人民币,优等橡木每立方米价值10万元以上。德国栎类原木的年采伐量仅占全德国原木总采伐量的1%,但其原木收入却占各类原木总收入的10%。
橡树的文化价值在欧洲非常突出。有太多的诗歌赞美橡树,邮票和钱币上常见橡树图案,每一个城市都有大橡树林供市民休闲,老年人也愿意为子孙栽橡树小苗。1992年在巴黎召开的第十届世界林业大会,曾组织3万与会者去参观诺曼底大橡树林,并任命了一棵大橡树作为纪念树。
其实,栎类木材在我国历史上也很有地位,是建筑宫殿、庙宇的常规用材。汉高祖刘邦喜欢五柞宫(今陕西周至县集贤镇),就是因为那里有大橡树。民国时期,栎类木材还被用于总统府装修。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栎类原木还用于出口换汇,国内不舍得用。即便现在,国内也有不少宾馆、小区,喜欢以橡树园命名。
栎类生物量大,非常养地,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之一。森林生态系统以栎类为支撑,就具备了长久稳定的机制。
气候变化已无可避免。栎类的适应性极强,国际上极看重栎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及其碳汇能力,都在重视保护和发展栎类。如德国就制定了一个《2009年-2019年栎类发展计划》。
栎类培育虽然周期很长,但它从小到老都为人类提供服务,全身都是原材料。栎类叶子可作饲料,橡碗可制栲胶,栓皮可造软木,制作发动机的缸垫、瓶塞,还可以作隔音、防噪的高档地板和墙板。在灾荒年里,橡子曾是救命口粮,如今我国仍有一些小企业生产橡粉及食品,橡粉出口价每吨几万元,橡子酒精也是工业原料。
我国各地都有栎类乡土树种。各地发展这些经历几百万年进化而来的树种,都可借助自然力,不需高成本,简单而可靠。
栎类也是城镇绿化的优秀树种
在欧洲、北美和澳洲,橡树是城市森林的主要树种。去过那里的人们,无不被那些高大的橡树所折服,他们想不通国内城市为什么不栽橡树。
是的,为什么在我们的都市地带,栎类基本上绝迹了?舒婷创作于1977年的爱情诗《致橡树》,引发了国人对橡树的钟情。如果那时我们的城市开始栽种橡树林,如今也快40年了,应该也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城镇中,橡树更为彻底地消失着。即使在北京,要想找到一棵橡树,恐怕也只能去植物园、树木园,或者郊区。
栎类的树形和叶子很美,橡子也很有美感。现在,有一些高档社区开始栽植橡树,档次立即提升。栎类移栽也很容易。都市地区不发展橡树,真是一大失误。
现实中的中国栎类资源被漠视
河南省生长了500多年的栓皮栎
栎类,这类他国高度珍视的树种,在中国却遭到严重漠视。主要表现是,无论什么林业计划、工程、项目、科研、论文、会议,乃至业界的日常话题,都已无人提及这个树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山林给了农民,可是农民也不知道栎类的主要价值,小林主只栽果树或者其他速生树种。在栎类核心分布区,小林主没有别的树可望长在山上,就只好培育栎类小材小料,用于培养木耳、蘑菇。
社会忽视栎类的原因,一是认为它长得慢,二是认为木材不好用,三是认为它干形差,或许还有一些人认为它是杂灌丛。
总之,在中国,这二三十年来,大家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几个速生树种上,第一大树种却被边缘化了。这是背离国情的,也没有哪个国家如此恢复森林资源,更不符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精神。
长期以来,中国发展森林资源的格局是:南杉、北杨。再后来,北方多了一个落叶松,南方多了一个速生桉。决定这个现象的,还是“人定胜天”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退缩的不只是栎类,也包括其他大多数乡土树种。今天,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理念需要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深度反思。
中国目前最缺的是对乡土树种的价值观、对自然力的价值观。我们需要一个对待自然力的再启蒙,需要一个栎类再启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顶层设计已明确为天然林全面保护。这一思路的背后,就是科学对待自然力、科学对待大自然。我们主张,发展森林资源,走近自然的道路,科学利用自然力。
我们为栎类正名。希望我国大力保护和发展栎类这一优势资源。我们不要超越自然力,我们要重视人力,但不要迷信人力,我们要学会科学利用自然力。
开展栎类经营势在必行
栎类林如果不经营,会是什么结果呢?
河北省某林场有一片栎类天然林,林龄40年了,其最佳经营时期是在20年前,但因当时没有经营,导致树干细长、弯曲,无冠。这样的林分潜在的生态经济损失很大。但遗憾的是,这类后果无人能识,一般都认为栎类原本就是长得那么慢,有的则怪罪林地瘠薄。如果只是一小片栎类林如此也就罢了,问题是,全国1600万公顷栎类都这样,将会是一个多大的损失呢?理论上讲,这样的森林资源,又如何能够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而如果加以经营呢?
欧洲的就不说了。我们极为庆幸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中伦的森林经营思想在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留下了实证,这能够让我们现身说法地说明这个问题。小陇山有一片按照吴中伦思路经营过的栎类天然次生林,那些胸径已经约有40厘米的栎类乔木,主干通直挺拔、无节、无毛枝,树冠发达,株间距都在7米-12米左右,下层是栎类幼树、其他树种和灌木。中外专家发现这个样地后无不欣喜,那简直就是今天的目标树样板!没有人不赞成栎类天然次生林原本就该那样经营。而小陇山也有砍除次生植被后重造成松树或落叶松人工林的样地,这些林分树种单一,生态系统明显不如栎类林稳定,并且每三四十年就要重造;同时,那里也有一些什么经营措施也没做的林分,几十年了,植被仍然惨不忍睹。一样的山,一样的地,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森林!
我们主张天然林保护,走近自然的道路,利用自然力的正能量,规避负能量。既不追求全人工,也不主张全自然。
对栎类的科学保护是近自然经营
在欧洲,上百年的栎类林是一座城市的符号
德国经过抚育的栎类林
天然林保护,基础是保护,但不可缺失经营。
其实,我国对于包括栎类在内的天然次生林保护性经营原本不晚于欧洲。1959年,林业部就在小陇山召开了一次北方14省天然次生林经营工作会议,当时的林业部部长梁希教授为保护小陇山的次生林,还骑马入山考察。1962年,谭震林副总理专门就天然次生林经营作了批示。随后,以吴中伦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在小陇山开展了20年的天然次生林抚育探索。他们当时就发现,栎类次生林如果完全靠自然发展,会经过5个阶段,最终回到灌丛状态,且从20年左右开始退化。
小陇山的这一天然次生林经营试验,摸索到了“转变”这一全世界都在尊奉的天然次生林经营理念。“转变”是指在保存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选择保留木等抚育措施,把各类天然次生林逐步转变成优质乔林,从而提升其生态经济功能。
“转变”的概念和技术体系,符合今天的低碳林业、碳汇林业、近自然林业、生态保护等理念。可惜吴中伦团队的这项事关森林资源建设方略的天然次生林经营探索,一度被遗忘了,代之以基于砍除、重造等的超自然的人工改造模式。而事实证明,排除自然力的人工林,各方面的功能远不如天然林,其经济和生态代价也都很大。所以,现在国家确定的天然林保护,深层含义是森林资源建设模式的改变。
栎类的近自然经营,具体说,就是按“模仿自然、加速发育”的原则,以现有栎类资源为基础,区分矮林(萌生林)、中林(兼具萌生树和实生树)和低质乔林等不同类型,分别采取措施,把它们“转变”成以天然更新为主的、异龄的、近自然的优质乔林,而非砍除重造。这样经营的林分,与人工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完全不同,它没有改变林分靠自然力运作的基本属性,不会减少生物多样性,变瘠化林地为养地、肥地,而森林的生态和经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栎类林发育规律特殊,需“特殊关照”
也许大家已注意到了,我国大部分栎类树木,要么干形扭曲、侧枝粗壮,要么主干布满丛枝,要么没有树冠……这都是缺失经营的后果。其实只要会经营,这些毛病都可规避。
近自然的栎类资源培育,有3个阶段:
——通过高密度竞争性生长,形成通直主干,所以一开始要密;
——逐步疏伐,为保留木的树冠发育逐步拓展空间。树无冠如同人无胃;
——选择目标树,逐步伐除干扰树,促进目标树的径生长。
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轨,有3项关键技术:一是疏伐要逐步,二是树冠要暴露,三是树干要庇护。这第三条是栎类培育的特殊性,主干若无庇护,就会严重滋生丛枝、消耗营养、贬值原木。当然,如果目标树接近老龄阶段,就要在林下扶持幼树,以便及时更新。
城市发展栎类,另有标准和栽培要求。
我们向社会提醒,由于栎类幼林生长已经到了“岔路口”,若无引导,几年之内就会“走错路”。所以,要尽快组织抚育。也提醒科技人员,钻进学术天地研究栎类的细胞、基因之类,已经来不及挽救栎类了,便捷的做法是借鉴欧洲经验,先把关键的技术学到手,以尽快规避经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