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

02.11.2014  10:11

11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返回器成功在着陆区预定区域降落。

北京时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试验器成功实施2次轨道修正,于27日飞抵月球引力影响球,开始月球近旁转向飞行。28日晚,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重返地球。这意味着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任务首战告捷,拿到了首张“返程票”。

这是一张自力更生、不断超越的“返程票”。自主研发的探路者“小飞”成功了,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告别“单程票”时代,为未来三期主任务星“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这是一张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返程票”。2007年,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完成“绕月”使命;2010年“嫦娥二号”获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图;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将月球车“玉兔”送上月球。中国探月以自己的节奏坚定前行。

这是一张满含期待、饱含梦想的“返程票”。中国探月工程以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让“嫦娥奔月”的传说变为现实。我国在完成无人月球探测之后,将逐步实施载人登月和开发利用月球。中国不会止步于月球,还要飞得更远。

■新闻背景

探测器再入返回成功寥寥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国家向月球和更遥远的天体发射了大量探测器和飞船,但按设计要求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为数寥寥。

历史上首个完成绕月探测并返回地球的探测器,是1968年9月发射的苏联探测器5号。在历经7天太空飞行后,该探测器的返回舱溅落在印度洋上。次年8月发射的苏联探测器7号则顺利完成探月任务,并以跳跃方式成功回家。

欧洲航天局于1991年开始制订罗塞塔彗星探测计划,以期将着陆器和返回舱

送到绕太阳运行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表面,在实施取样后让返回舱飞回地球。但数年后,欧航局认为该计划涉及的返回技术非常复杂,当时难以实现,最终只保留着陆探测。已于2004年发射的这颗探测器,预计在今年11月中旬向上述彗星投放着陆器。

2001年8月,美国发射“起源”号探测器,奔赴距地球150万公里的“第一拉格朗日点”运行,以收集太阳风粒子,研究太阳系历史。3年后满载考察成果的“起源”号飞回地球大气层,但关键时刻其重力开关装置发生故障,导致降落伞没有打开,其返回舱坠地破裂,所收集的样本受到污染。

2005年11月,日本的“隼鸟”号探测器抵达“丝川”小行星近旁,准备着陆探测。但此后该探测器先后遭遇位置及速度数据错误和着陆器丢失,返回时又出现通信中断、引擎失灵、部分电池失效等一串麻烦。2010年6月,在比原计划晚了3年后,“隼鸟”的返回舱才幸运地伞降到地面。

【责任编辑:樊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