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返乡笔记走红 网友晒春节返乡见闻

26.02.2015  10:02
博士生返乡笔记走红 网友晒春节返乡见闻大年三十 一家人自唱自演办“春晚”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和河南籍在京资深媒体人的《故乡病在哪里:一个新闻民工的返乡手记》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风传。没想到,这些在他们眼里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见闻,却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在春节返乡之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的思考。同时,东方今报记者也记录下了他们春节返乡的所见所闻,特与您一起分享。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关心指导下,农村每年都有新变化,每年都有新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一天天缩小,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并日益向我们阔步走来!

娶老婆要两套房: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

[经典段落]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青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平时都空着,只是过年时回来住,但对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过年时,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但父母住不惯,在县城过了大年初一就赶回来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没有。”

摘自《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作者系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

你说你混得不错,怎么连辆汽车都买不起?

[经典段落]

“在村小学一百米外,村村通公路在小河边折了一个大概120度的弯。春节几天,这个弯经常堵车。最长一次堵了有300多米,连电动车都挤不过去。‘都是胡球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有逆行抢道的。一旦堵住,只能干瞪眼’。”

“大约从3年前开始,自驾返乡成为在外地混得‘排场’的人的必选项。卖苦力的人被排除在外,稍微有点头脸的返乡者都会被问起一个问题,你为啥不开车回来?几万块一辆的汽车,不仅可以在走亲戚时提供便利,更代表着主人的面子。基本上,没有汽车就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无能。你说你混得不错,怎么连辆汽车都买不起呢?标准就是这么粗暴。”

“被问起房产和薪资,对一个听起来已经定居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这相当于心理酷刑。你照实说,自己落一个‘没出息’倒是小事,整个家庭的面子都会受损。你要吹牛,父母就会担心那些信用不佳的邻居会找你借钱。更大的问题是,在村庄里,财力早已成为评判所有人的尺度,还是一票否决制。”

“小汽车对未婚的男孩更加重要。没有比拉着媒人坐进儿子的小汽车,更让一个母亲感到有底气了。没有汽车的男孩在去相亲时,钻窟窿打洞也会请一辆汽车助阵,没人会傻到骑着一辆旧摩托去见女方。”

“一位资深媒婆告诉我,在老家的相亲市场,基本上是十个男孩抢两三个女孩。相亲的高峰期就是春节返乡期间,有的女孩一天会相七八家,跑了一天基本会忘记所有对象的长相。幸亏有了QQ和微信,大家见面后可以加上,在网上继续聊。最终结婚的也都是闪婚,大多数都是今年春节见面订婚,半年内就会办婚礼。”

摘自《故乡病在哪里:一个新闻民工的返乡手记》,作者系河南籍在粤资深媒体人孙旭阳

[今报记录]

这是在老屋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马虎不得

青龙街是信阳历史悠久的几条老街之一,这里居住的多是以前信阳铁路职工和后期迁来的居民,建筑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砖木结构的平房。

随着2014年信阳火车站北广场工程的启动,青龙街被划归拆迁区之一,这里的居民面对拆建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在低矮破旧的老平房住了半辈子了,终于快住进高大整洁的楼房了,真希望拆建可以快点进行!”这里的老居民陈奶奶说起拆建满脸掩饰不住的笑容。

陈奶奶有2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早就在外成家立业买了新房;陈奶奶则带着两个女儿留居在老屋的3间平房里。老屋低矮潮湿,每逢下雨还有点漏水,至于现代建筑里必备的卫生间和厨房则是个梦想。

“就一个公共厕所,要跑老远,大冷天的夜里上个厕所真不方便。”陈奶奶对老房子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住得时间久了有感情了,恨的则是随着时光流逝,老房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居住条件了。

用陈奶奶的话说:“连个冰箱都几乎没地放。”虽说如此,但在这老屋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也是一点不能马虎的。房间的角角落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孙子的压岁钱要用红纸仔细包好,女儿们忙于准备待客的菜品,信阳老规矩“八荤八素”是一个不能少的。

中午客人到齐,小煤炉上炖着冒着热气的鸡汤,古老的青砖映衬下大门上的火红对联,吵闹的孩童,忙着端菜的女人们,使得浓浓的年味弥散开来。觥筹交错间,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对未来新居的憧憬。东方今报记者 余超

见习记者 章继军/文图

【责任编辑: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