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运河昔日繁华——大运河滑县段申遗纪实

23.10.2014  13:30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使卡塔尔首都多哈对140多万河南滑县人来说具有了千钧分量。表决通过的消息传来,老百姓自发地在运河边上舞龙舞狮、吹拉弹唱。

淹没的光辉

号称“豫北粮仓”的滑县,是中国第一小麦生产大县,已经连续11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单位。但是在以往1000多年的历史上,滑县(古称滑州)在多数时间里不仅代表农业的发达,还代表着商贸的繁荣,这其中的渊源和大运河直接相关。

据《隋书》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与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构成了当时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一贯通,隋炀帝便乘龙舟自江都,带船队人马,舳舻相次,浩浩荡荡,沿河北上,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反映出大运河非凡的通行能力。大运河的开通,打通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南粮北运,北货南行,络绎不绝。自此,漕运成为中国治国理政的荦荦大端,而大运河沿线的港埠集市也都借此兴旺繁盛起来。

这种兴旺的征兆之一,就是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末最大的农民起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寨起义就在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物产丰富的滑州爆发了。另外一个征兆是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在滑台大云寺召开的无遮大会,发生了对中华佛教影响深远的南北禅宗大辩论,史称“滑台大辩论”。大辩论的结果是南宗以神会为首领的顿悟学说挫败了北宗以崇远为代表的渐悟学说,开始成为中国化佛教的支配思想。为什么如此重大的文化事件、宗教事件,会发生在滑州?原因也许在于它经济发达基础上的人文荟萃。

无论朝代更替,版图变易,还是元代开凿会通河,直取山东,永济渠并没有被轻易废止。明清至民国年间,通过永济渠每日往来于河南新乡与天津的船只以数千计,30多个大小城镇,仍凭河而兴,商贾云集,而滑县临河的道口古镇也因此获得了“小天津”的美誉。

但是随着现代化铁路、公路的不断拓展,传统的水运方式日益走向衰败,道口镇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直到上世纪70年代,卫河上还是舟楫繁忙,人声鼎沸。但是这种繁盛逐渐消歇了,道口镇老街两面的商号、店铺日渐关张。老街居民也都纷纷迁往县城新区。之后,曾经威名遐迩的运河古道,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度成了沿岸居民倾倒垃圾的场所。

让历史照进现实

然而,大运河还是幸运的。现代化,虽然使它在交通上丧失了用武之地,但是在文化上的价值却日益凸显出来。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关大运河申遗的消息频繁流传于视听之间。滑县县委、县政府也联合一批有识之士,适时启动了运河申遗的勘察和准备工作。从2002年伊始,全国政协、河南省政协及各级文物部门的领导、专家多次到滑县调研,考察大运河保护工作。

在滑县道口镇南缘,8公里多长的干枯河道顽强地诉说着昔日的繁盛,9座石料砌成的古码头仿佛还在等待运粮人的出入,蜿蜒3000多米的古城墙还在守护着河道曾经的尊严。顺着河道往东,呈三角形岔开的古街道——水街,迤逦伸展,沿街还有绸缎庄、茶馆、香油坊等明清建筑风格,原貌尚存。道路头往北转弯处,右手就是义兴张烧鸡铺,再往前左手是“同和裕”银号。

看到大运河滑县段的遗存,专家们达成了共识:大运河滑县段,河道、码头、城墙、历史街区、祭祀庙宇等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历史遗存,是永济渠段保存较为完好、内涵较为丰富的河段之一,滑县的申遗工作将会为大运河的整体申遗提供有力支持。

滑县人敏感地意识到:大运河是可以和长城媲美的民族文化的伟大见证。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若成功,将大大提升滑县的知名度,有力撬动滑县文化设施、产业规划的资源整合和品位提升,将为打造美丽滑县、宜居滑县,促进滑县与系列历史文化名城的交流与互动,提供历史契机。

2011年,滑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大运河滑县段申遗专项工作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由一名常委负总责。工作要求是按照国家申遗要求做好文物本体维修、环境整治、管网改造、生态治理、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

根据国家申遗工作的统一部署,滑县把遗产保护规划和运河周边环境整治放在首位。2010年6月,滑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对大运河滑县段即道口古镇实施保护的通告》。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制的《大运河(滑县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滑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11月正式公布并予以实施。滑县在沿河各村成立了可以及时入户联络当地居民的运河保护促进组织;启动了运河沿线文物遗迹的清理和编码、入册工作;定期实施河道疏浚和周边环境整修、拓宽、美化;把黄河水引入运河,保障了充足水源。

他们没有把眼光仅仅盯在申遗上。“应该以文化的追求,文化的品味,做文化的事业。”滑县文广新局局长、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韩守宗说。指挥部系统安排了查阅档案、走访沿河居民、寻访老船工等文化调研活动,共收集整理图纸、地质地貌等各类档案资料1万余件,照片1.5万余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十二大类200余项,各种运河主题的书画、文学作品7000余篇(幅),这些不仅为申遗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和详实的材料,还为进一步恢复运河沿岸的文化风貌、传承运河文化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依据。不仅如此,指挥部还通过手机彩铃、车体标语、演讲、征文、义演、主题灯展和媒体专栏等丰富的文艺宣传活动使得“申遗”成为滑县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志愿者、艺术家志愿者、沿河居民志愿者等也主动请缨要参与其中……

2012年至2013年期间,滑县连续两次在全国大运河申遗工作会议上进行典型发言,成为全国大运河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唯一做典型发言的县级单位。2014年,随着大运河顺利通过联合国专家的审议,滑县道口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光荣拥有者和守卫者。

经过整治,原先荒凉寥落、臭气熏天的运河变得风清气爽、古雅怡人。事实上,早在申遗成功之前的2014年2月,道口古镇就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道口镇的昔日光辉又开始流布人间,原来的外迁居民,也开始陆续回迁。从2013年开始,滑县的运河岸边就已门庭若市,游人如织。

运河流淌梦想

滑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李红说:“申遗成功仅仅是开始,大运河是长袖,如何舞动,还得靠智慧,靠创新,更何况,大运河毕竟是数十个城市的共同财产,这中间既有合作也存在竞争。”对于这一点,滑县县委、县政府有明确的认识。在申遗成功的基础上,他们对挖掘和发挥大运河滑县段的价值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将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运河、促进运河与城市和谐发展、推进运河人文与生态保护、有效实现文化与民生的无缝对接作为永恒目标。

为此,滑县将大运河及其周围的古道口镇设定为:以大运河为载体,集大运河、道口古镇、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区为一体,融合旅游、观光、娱乐、休闲、饮食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化长廊。他们还将进一步内勾外联,在中国大运河整体关照的视野上,提炼滑县段的价值特色和功能特色,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建设能够整体纵深反映运河沿岸城镇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创意创作中心等,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文化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韩守宗形容这样的目标是:“鸟语花香构建人与自然和谐,遗风雅韵彰显品位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