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辉县气象大喇叭接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时至今日,赵红星对去年那次愚蠢的决定依然懊恼不已。
去年6月,麦收关键时期。天不遂人愿,河南省辉县市连续下了5天的雨。
“仅8日的降水量就达到了20毫米,连续降雨对麦收、晾晒影响很大。”辉县市气象局局长葛红梅说。
6月5日,是辉县市气象局预报员蔡中鹏的值班日。“预计7日到11日,我市将出现中到大雨,建议农民提前做好小麦抢收工作。”蔡中鹏不敢耽搁一分,立即把《重要天气预报》专报传真给辉县市委、市政府以及农业等部门,并联系电视台、电台向公众发布。
与此同时,辉县市1384个气象信息员先后收到了这条重要天气预报短信,1507个气象大喇叭一天2次的常规天气预报改为一天4次播报重要天气预报。
吴村镇是辉县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有“辉县粮仓”之称。赵红星所在的潘村是吴村镇较大的一个村庄。“收到气象局的短信时,吴村镇十万亩高标准良田还剩下3成的麦子没有归仓。”副镇长邵海庆说,“我赶紧到处联系收割机,人停机不停,连续奋战两天两夜,终于在下雨前把麦子抢回来了。”
为做好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在吴村镇十万亩高标准良田里安装了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建立了标准化的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站。在该镇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整整一面墙大小的LED屏显示着全镇农业、交通以及农田里的湿度、温度、墒情等实时信息。“这里能随时获得远至北京的农业、气象等专家的指导意见。控制台还能与村民广场上的大型LED实施对接,随时发布农事建议、天气预报等信息。”郜海庆说,“我们走的是‘高大上’的信息高速公路路线。”
2010年,吴村镇曾发生过因暴雨导致上游水库泄洪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而2012年8月的一场暴雨,因为气象部门的及时预警,邵海庆提前安排转移了500多名群众到安置区,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如今,辉县市22个乡镇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配备有计算机、电视机、电子显示屏;533个行政村安装了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带动1507个大喇叭及时广播气象信息。
农闲时,赵红星就到辉县城里打工。5日开始,他不断接到村里人打来的电话,催他回家收麦。“气象局预报以后几天都有雨,再不收就‘砸’地里了。”赵红星决定干完手边的活后,再回去收麦子。
与吴村镇抢收麦子不同的是,拍石头乡副乡长王秀玉收到重要天气预报后,立即组织辖区内的17个行政村进行了一场防范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演练。
王秀玉的紧张源于2010年8月的那次山洪暴发。“河水裹着石头,轰隆隆就下来了,上游养猪场的100多头猪被冲到河道里。河边有两户农民的房子,也被洪水冲走了。”王秀玉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5月5日,记者来到辉县市拍石头乡。立夏时节,万木竞绿,丝毫看不到当时洪水肆虐的痕迹。河道里的庄稼生机勃勃,微风吹过,“沙沙”声一片。
“拍石头乡有185个自然村,3300多农户,分布在面积130平方公里的山里,如果没有气象部门的预警机和气象大喇叭,防灾减灾根本无从谈起。”王秀玉领着我们走进乡气象信息服务站,计算机、电子显示屏、预警管理机、科普宣传栏等一应俱全,书架上还放着厚厚一摞由辉县市气象局设计制作的灾害性天气明白卡。
按照“有领导机构、有信息员队伍、有信息服务站、有监测预警网络、有风险地图、有应急预案、有科普计划、有效益评估”的“八有”标准,辉县市政府在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区建设了10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拍石头乡是这10个市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之一,也是河南省7个省级防灾减灾示范镇之一。
这里漫山遍野的石头,曾经让留宿于此的著名诗人郭小川无限遐想:“要是石头变成馍,全辉县人,保管一万年也不会挨饿。”他在1975年冬天写就的《拍石头》中描述道:“山洪年年暴发,石头照旧从山上滚落,石头成了灾害,人们一时对它无可奈何。”诗人也许不会想到,如今的拍石头乡对山洪暴发已不再“无可奈何”。
8日凌晨2点,雨还在下。一夜未合眼的葛红梅收到了吴村镇协店村委会主任杨国才发来的短信:“非常感谢气象局对我们的帮助,昨天晚上下了一个小时的暴雨,中雨下了半个小时,我们的麦子都收到家里了,心里踏实啊!!”
而赵红星没想到的是,明明好好的天儿,怎么说下雨就下雨,而且下起来就不停。一年过去了,他还在心疼自己家的麦子就这样“砸”到地里,颗粒无收。(王永庆 张露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