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吹单簧管的管理软件革命者—九章软件创始人万斌速写

04.03.2016  16:01

    触秘境者

    像一觉醒来突然落入互联网时代,不少曾经成功的企业家们感觉措手不及、忐忑不安——信息化已明确成为持续发展的“华山一条路”,但同时又是一个“昂贵到玩不起的游戏”:完全无法预期的长期投入,极可能成为“无底洞”;“神秘”的技术,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会遭遇多少“绑架”;社会与市场千变万化,所有的投入会不会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打了水漂?这些困惑纠结于心,让他们对所谓的“互联网+”爱恨交织。

    面对这种情势,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也会有两种抉择:有人趁势而上、神乎其技;有人沉静求索、本色示人。如果说每个行业都有一个“秘境”,后者应该是能触到这“秘境”的人。质朴、简单是行业“秘境”最核心的特质,触到“秘境”的人,除了要具备专业天赋,对本行业视如生命的热爱,事业担当感、责任感,还要有对业内的“全方位熟稔”,朴素到极致的大家气象,还得有勇气和定力舍弃眼前浮华,做好在某个时期因“曲高”而遭遇“和寡”的充分准备。

    在管理软件领域,打造出“九章全协同企业应用平台”的万斌,就是这样一个人。

    “九章软件”得名于《九章算术》,7年前悄然面世。直到今天,仍没有足够多的人对它的价值给予应有的评判和重视;但是,对传统企业应用软件有过真切体验的人,仅初步了解下面几点,就一定会拍案称奇:

    功能高度集成,将企业内部管理(如ERP、OA、CRM、人力资源、供应链等等)、外部营销(微信公众号、网站)、移动应用(APP)全部集成为一个系统,用户再也不用为一个个独立模块的数据互通问题愁眉不展。

    前所未有的高度个性化。确保每个企业的应用都是独一无二、适合自己的,让用户“迁就”软件成为历史。

    充分实现“去技术化”。不懂计算机技术的业务人员稍加学习,就能对系统进行修改、定制。

    项目实施神速。工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通常都是1至2周。

    成本大幅下降。定制费用比传统企业应用软件低30%以上,有时甚至只有传统定制费用 的20%.

    放眼当下实际,具备上述特征的企业应用软件堪称奇迹,说它或将带来一场颠覆性的行业革命,并不为过。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技术牛人,只不过是沾了一点管理与计算机技术交集的光。”这是接触万斌时他的开场白,“太多的人技术比我牛,但其中却没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历经数年、拜访几百家企业去销售产品,像我一样身体力行参与过传统行业的生产管理,像我一样用两年的思考从业务角度来研究企业共性;而跟那些管理专家和业务高手相比,我又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如果说我创造了奇迹,那它应该是来自我的经历,或者说是命运。

    像九章软件低调出现一样,万斌也十分地不事张扬。而实际上,他是属于中国“元老级”的IT业和互联网人士。早在初中时期,万斌就带着热爱与高度热情加入学校的计算机小组,接触到了最早的个人电脑,“那时候的电脑,连显示器都没有,只能接电视。”万斌这样回忆。他初二就自学了编制汇编语言程序,这现在通常是计算机专业大三的课程;在省级计算机比赛中夺冠,更是那个时代的“稀缺荣誉”。从中国民航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他辞职闯荡广州,先后在一家经营中控系统的香港公司和163.net工作,是中国第一个收费邮箱的产品负责人。继而担任1号网(1号店前身)和tom.com电商总监,是中国第一代电子商务的“拓疆者”。

    由于早期电子商务受制于物流业和网络支付的空白,加上“互联网寒冬”的到来,万斌与北大化学系毕业的妻子李晴一起,转而从事传统化工制造与贸易业,负责国际国内销售。历时7年,深切接触近400家中外企业后,日益明晰的研究方向,使他垒积起强烈的依靠全面的业务与专业知识再创业的冲动,最终打造出了被众多客户视为奇迹的“九章全协同企业应用平台”。

    而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在网上却很难检索到他的信息。费了些周折,我才在九章软件官方网站上一篇题为《管理软件之殇》的文章后,搜到一点作者简介:

    “万斌,中国第一代电子商务开拓者,工作经历丰富,历任弱电工程师、电路设计工程师,电子商务采购员、市场策划专员、业务拓展经理、商务总监等职。后多次创业,业务经验横跨IT行业和传统化工制造业。现任广州市九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九章全协同企业应用平台》创始人。”

    平白如话的文字简练到不能再简练,但从中仍能觉出万斌与一般IT从业者的明显不同:有正规的专业背景又有丰富的商务工作经验,懂技术又懂管理,既务实又有情怀。这样的人,才能触到行业“秘境”;或者说行业“秘境”等待的,正是这样的人。我曾经试图从九章的成功案例中去了解和勾勒他的成功,后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对于一个面对行业瓶颈决定另辟蹊径、有所担当的人来说,他的勇气、行动的境界,还有用户的惊喜和赞许,这些方面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成败。

    大商之道

    在很多人心目中偏远贫瘠的宁夏,承载着万斌的童年和少年。

    他的父亲是一位煤矿工人,母亲在矿上的食堂工作。上世纪70年代,8口之家,兄弟姐妹6人,人们不难想象这是怎样一种家境。万斌说,那时候,他根本没穿过自己的新衣服,棉鞋也从来都是露脚趾的。但幸运的是,万斌有一位目光长远的父亲。除大姐没赶上恢复高考外,其他兄弟姐妹全都考上了大学。从初中起,父亲就把他们送到远离煤矿100多公里的省重点中学——中卫中学读书。在那里,万斌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出身教育世家的校长。1987年,这位校长就为学校购进了 20台计算机,建起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同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学校还有自己的管乐队。计算机小组和管乐队,万斌都加入了,这既为他奠定了专业基础,也让一个未来的“理工男”早早接受了艺术熏染。学生生活是清苦的,而且小小年纪就要独立生活。“我做饭很好吃的,我12岁就开始自己买菜做饭了。”万斌笑着说。这种历练,尤其是父亲的眼光和学校的开明,让万斌的“技术之芽”从一开始就吸收了丰富的“人文营养”。报考高校时,在错失第一志愿无法进入北京后,万斌选择了中国民航大学。学校位于天津,整个学校当年在宁夏只招一名学生。走这步险棋,是万斌所有同学都知道的“公开的秘密”:万斌从初中就喜欢的一位学木琴的女生,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李晴,被保送到了北大;而天津,是离北京最近的城市。“我从初中开始追她,到大三确定关系,是真正的八年抗战。”说着这些,万斌脸上藏不住幸福与骄傲。

    从大一到大三赢得李晴的芳心以及此后的日子,万斌就辗转在“京津爱之路”上。而这项“爱的工程”还带给他另外一个影响:当年的中关村正值“青春期”,万斌因此又幸运地赶上了中国IT浪潮最早的节点。得益于对计算机和艺术的热爱和较早接触,在学校,万斌的表现可谓“传奇”,大一时举办讲座开讲计算机病毒,讲堂内座无虚席,计算机系的高年级同学甚至老师都赶来听讲。同是在大一,他还获得了学校“歌手大奖赛”和“器乐大奖赛”的双料冠军,大学同学都知道他“小童安格”的外号,都听过他的“单簧管波尔卡”。

    同时,他的“不安分”也在那个时候充分显现:因编写的破解程序在同学中流传,使学校计算机室的权限管理形同虚设,从而上了计算机室管理老师的“黑名单”遭到“封杀”;向老爸借钱,与外系的师兄一起,购进10台多媒体电脑,说服学校图书馆馆长,租用场地开设“影像资料馆”收费经营;身为学生会生活部长,却组织各系学生会共同“罢餐”,为同学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毕业留校一年后,他从母校辞职,和恋人一起闯荡广州,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销百科全书。城中村仅仅21平米二房一厅的蜗居、公司外桥墩下的盒饭午餐、小区保安踢来的飞脚……都算不了什么,学到的销售技巧、与人沟通障碍的消除,才是无价收获。三个月后,万斌应聘到一家经营中控系统的港资公司担任系统集成工程师,一年半后在老板扶持下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尽管公司仅1年多就因为资金回笼不畅关张,但他毕竟开始依靠自己的专业,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此后五年间,他先后在163.net、PConline工作,侧重负责商务,成为中国第一代电子商务开拓者。这期间,他不仅得以在IT界领人之先,而且受益于163.net被李嘉诚“和记黄埔”旗下的tom.com收购,从而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当我国第一波电子商务开拓遭遇瓶颈时,万斌给了自己一个为期半年的“间隔年”,读书,弹琴,旅行和思考之后,他决定“回归”——成立贸易公司,到最传统的化工行业做销售。这一干,就是七年。对这七年,万斌认为,说自己在思维模式上来了一次“重生”也不为过。“我在IT行业和传统行业一共工作了15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一个是非0即1的世界,几乎没有含糊的结论,而另一个却是永远在误差范围当中寻找规律寻找变化根因的世界,几乎从无明确结论。两种思维模式的冲击,多年的技术与商务工作经验积累,尤其是在传统行业工作这几年,亲自拜访了近400家各种规模的企业后,我逐渐地明确了我的研究方向。”在《管理软件之殇》中,他这样语气凝重地写道。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七年不仅使万斌开始走出技术象牙塔、更新思维模式、提升沟通效率,而且把一个巨大的商机展现在他的面前:企业对信息化和互联网应用的呼唤与对现有软件行业的矛盾心态、传统企业应用软件行业突破瓶颈的迫切需求,都亟需有人站出来破局。当万斌最终决定依靠全面的业务积淀与专业功底,对管理软件来一场革命时,与以往被命运裹挟不同,这一次,他是扼住了未来命运的咽喉。

    独树一帜、逆流而动殊非易事,旧思维定势和老脑筋怀有的偏见和质疑、沉静面对喧嚣时那种无力感……都是一场接一场的考验。而且,以当下势头甚猛的流行商业眼光看,万斌不喜欢把金钱为当成第一目标的价值原则、共享社会资源的用人思想等,都显得“路漫漫其修远”,甚至会在一个时期内让他在经济上“吃亏”。但有坚实的知识背景、理性冷静的判断、坚定的意志为后盾,万斌从未动摇。

    他用4年思索达成技术设想,用两年时间与17个行业、各种规模的企业验证了他九章软件的“全协同”、“全动态”、“去技术化”平台模型。“在进入市场前,几乎没有人认同过我的观点。但最近这一年的快速增长,还有客户的口碑,证明我7年前的判断和选择是对的。”万斌这样评价自己。走过的路以及用户的惊喜和赞许越来越让他坚信:滤除浮华,追寻真谛,才是真正的“大商之道”。“金钱不是目标,也不能是目标;当价值实现的时候,金钱会追着你走。”凡是听到万斌这句话的人,都叹之为“境界之谈”。

    回望万斌的奋斗之路,你会发现可以比较清晰地分为三个时期。用“三部曲”之类的字眼概括未免显得冰冷,远不如比喻具有温度:如果说他的学习时期是“土壤”,技术与商务经验的积累期是“耕耘”,那么,这次扼住命运咽喉的再创业实际上就是一种“收获”。营养丰富的土壤,给他的人生涂上了浓浓的人文底色;横跨IT业和传统行业的耕耘,让他满蓄创新的能量;而展望他再创业的收获,懂他的人都会在心底默默祝愿:幸福与成功最终应该属于潜心专业、一心求真的人。(于罗)

    关键词:管理软件 九章 万斌

编辑:闫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