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风火轮”碾药,是门绝对的技术活
编者按: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你知道吗?南京部分医院,都有着自己的“独门秘方”。这些药在药店并不销售,只能在这家医院内凭处方购买,这就是医院的“院内制剂”。江苏省中医院目前有140多种院内制剂,数量在南京医院中位居首位。小小的一盒药,背后的故事厚厚一叠。今天,本报和您继续探访医院的“独门秘方”,以及那些背后的故事。
扬子名医团同时也邀请您推荐您心中的“独门灵药”,发送“荐药+具体内容”至扬子名医团,参与即送养生书籍一本。
传统的中药丸散膏丹,做出来都是药工的手上功夫。在50年代建院之初,省中医院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制药工艺。到了八十年代,做中药有了多种可能,片剂、冲剂、气雾剂等众多新剂型都开始出现。剂型的改变,既是技术的升级换代,也是根据临床改良药物的结果。
药师曾经脚踩“风火轮”碾药
在1954年建院之初,省中医院的药房差不多是个扩大了规模的中药铺子,“前场”抓药,“后场”就可以进行中药的炮制加工。后来在朝天宫处建了个药材加工间,规模也说不上大。老药工张业禄告诉记者,那时候药工一天工作八个小时,30斤粉子能做出30斤药来。“不过那时候患者远没有现在多,所以靠十来个药工的手上功夫,也能满足需求。”
药材变成药粉,可不是把药材放进搅碎机那么简单。碾药是个十足的技术活,铁质的长形碾槽里放上药材,碾盘长得像车轮,药工坐着脚踩在碾盘上,让碾盘在碾槽中来来回回,解除病痛的一些药材饮片,如赤小豆、酸枣仁、白寇等等,就在压碾研磨中分解、脱壳。为了加重力道,药工们有时还得“耍把式”,扶着墙,人站直了脚踩碾盘来回,这个平衡性可不好把握。老药工张居平说,只有中药铺出身的、基本功扎实的老药工才使得出来。
“泛丸”靠的全是手上功夫
“中药的丸剂不少,大致可以分为水丸、蜜丸、糊丸等等。糊丸相对较少,通常会带有一定的毒性,做成糊丸也是为了延缓消化吸收。”张业禄说,古法做丸剂,靠的全是药师“泛丸”的手艺。
张居平对传统做药丸的工艺,至今仍记忆犹新。“药材筛一筛,碾成粉末、药筛过之后的粗末子挑出来做药芯,和细药粉一起放到匾里,这就是准备工作了。”张居平介绍,真正做药丸时,往匾中洒适量的水,这就使得药粉有一定的粘性,然后药工双手抓匾开始不住地画圈颠筛子,药粉在不停的滚动中黏上药芯,由小变大,逐渐成为药丸。这是水泛丸的做法。至于有些加了蜜的药丸,因为粘性大了,难度要比做水泛丸小得多。
不过无论是水泛丸还是蜜丸,技术纯熟的药工做出来的丸子,大小均匀,致密紧实,堪比艺术品。
著名的院内制剂,利胆化石丸,最初就是丸剂。张业禄告诉记者,原利胆化石丸只得两味中药,几乎没有粘性,要顺利做成丸子,技术要求就特别高,在没有机械化的时代,靠的都是药工的手上功夫。
剂型改革,中药有了新姿态
中药的传统剂型,逃不出丸散膏丹,不过在时间走到八十年代,省中医院院内制剂的剂型开始丰富起来。到了1992年,医院提出了配方改革,再加上制药新工艺的成熟,中药剂型变革更是如火如荼起来。
如今仍在临床一线使用的“明星药”肺宁合剂,模样也是慢慢在改变。以往肺宁合剂是汤剂,在80年代的时候首次改成了丸剂。这种变化可不是赶时髦,姜金祥向记者解释,中医对疾病有虚实、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相应的治疗药物也应根据不同的病症来选择。剂型虽是药物使用的必要形式,同样也是要根据药物和病患的特点来选择。汤剂和丸剂适用的病情不一样,汤剂好吸收,对感冒发烧这样的急症就特别适合,而中医理论中有“丸症缓也”的说法,意思是丸剂吸收较缓慢、药力较持久,更适合慢性病。改成丸剂之后,对患者而言也方便多了,以往汤剂开药瓶瓶罐罐、还放不住的缺点一下就被解决了。
将药丸外面裹上糖衣、薄膜衣,有效成分的缓释更能控制,这是片剂的好处;汤剂改成了袋泡剂,体积更小了,患者携带也更为方便;有效成分融入到气雾剂里,可以直击患处,并且药物分布更均匀,起效也更快……如何让剂型更好地为药效来服务,江苏省中医院的医生、药师们的探索,仍然在继续着。
冯瑶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