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作业跨入市场主导新阶段
回顾今年的“三夏”作业,用“时间过得真快”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据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提供的信息显示,从5月下旬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启动到6月19日河北唐山、京津地区小麦大规模跨区机收结束,今年麦收基本结束时间较去年同期快了4到5天。如果说前几年跨区作业市场进入拐点,更多的是指这个市场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的苗头,而今年这些苗头已然成为一种明显的常态,这从另一个角度透射出已经进行了近20年的跨区作业发生了质的改变,从中我们看到以市场为主导的跨区作业成为其明显的标志,而这正应了李克强总理在论述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时所强调的: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
充足的机具在确保颗粒归仓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种植习惯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共有55万台联合收获机投入小麦抢收,约有1万多个跨区作业队奋战在夏收一线,歇人不歇机,形成集中会战与有序流动相结合的机收作业格局。麦收机具充裕且配置合理,农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未发生区域性的拦机抢机现象,跨区机收秩序为多年来最好的一年。客观来说,今年的“三夏”麦收形势并不是最好的一年,由于5月底的干热风,使小麦主产省的麦收时间相对集中,一些跨区作业的机手并没有流动太长时间就不得不紧急赶回本地收获,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出现拦机抢机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收获机械充足。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55万台联合收获机投入小麦抢收,按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3.4亿亩算来,台均收获也就是600亩左右,这对每秒五六公斤喂入量的麦收主力收获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加之各省机械保有量大增,收获机械保有量与种植面积的比例大多达到1:600的比例,以山东为例,共5610万亩小麦,收获机保有量达15.7万台。这样的比例意味着,当小麦收获由南向北梯次行进时,跨省区机收成为可能,而在南北收获相对集中时,跨区机收减少,各地因有充足的保有量亦不会出现机具紧缺现象。
如果说联合收获机保有量有效确保了小麦的及时颗粒归仓,那么一条龙作业则解决了困扰我国黄淮海地区农民几千年的玉米套种问题。有试验数据显示,作为“七分种,三分管”的玉米,在适播期每早播一天,每亩约增产1%,为保证玉米产量,传统上农民喜欢在小麦尚未成熟前在麦垄上套种玉米,像山东桓台县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的吨粮县,玉米套种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这样做的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麦的机械化收获,在多雨的小麦收获季节,因收获速度而导致小麦无法完全颗粒归仓。近年来,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贴茬播种的“一条龙”作业模式开始受到推崇,这种模式更多地体现出农机农艺融合的贡献,由于玉米品种的改良和机械化作业的跟进,特别是当农民看到套种与机械直播的玉米产量不相上下,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就成为必然选择。
市场之手在跨区作业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
当手挥镰刀割小麦的场景成为历史画面,我们也不难想象,农机部门深更半夜现场解决拦机纠纷、酷暑夏日现场指挥调度的瞬间也会被定格在历史记忆中。这并不是说农机部门的作用在“三夏”作业中被削弱,而是意味着他们将从靠前指挥转向后台的精准服务。
记者在今年的“三夏”作业采访中,已经找不到单兵作战的机手,他们或者离开了“三夏”作业战场,或者成立或加入合作社,开始了集团作战的征程。随着集团作战在签订作业合同商谈作业价格、作业配件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凸现,加之土地集约化经营速度的加快,单一机手已没有丝毫生存空间。农业部信息显示,今年参加“三夏”作业的农机合作社数量超过4.2万个,山东、河南等省都超过5000个。机手抱团取暖,以农机合作社的形式共同闯市场,这既是近几年来政府部门推动的结果,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由于合作社在机手培训方面到位,机手作业质量较高,农民更愿意选择合作社的机手来收割小麦,种植玉米。
合作社的服务也越来越精细化,使得现在的农民在“三夏”期间真正成了闲人,站田边、看收获、交费用成为农民的形象写照。今年山东高青的农民更清闲了,因为合作社还负责把收获的小麦运回家。梁峰合作社理事长梁峰告诉记者,由于留守农村的农民年龄越来越大,合作社就急农民所急,推出把小麦送到家的服务,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正在风起云涌的农机合作社购置烘干设备热也为未来“三夏”收种烘售的全链条服务奠定了基础。
市场的力量在于能够自发地配置资源,在跨区作业领域,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开始显现。无论是合作社集团作战还是一条龙作业的出现,也无论是农机部门由靠前指挥到转向协调服务,都是建立在农民需求与农机手需求的基础上,也即是市场需求所致。现在的机手不再盲目流动,现在的农机管理部门也不再过度指挥,机具保有量决定了机手的流动变得理性,也决定了农机管理部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农机管理部门“三夏”职能定位开始转向
如果说十多年前,农机管理部门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保机具数量、保收获机械有序流动方面,那么,今年他们除保证麦收工作顺利进行外,还将重点转移到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强化环保、发挥信息化作用等方面。其实,这些工作在前几年也有不同的省份在不同方面进行推进,比如河南三四年前就在做信息化指挥系统,而且已经做得有声有色,今年河北也开始在这方面发力,智能化信息系统的使用使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而防止秸秆焚烧、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则是每个小麦主产省每年“三夏”的必修课,只不过今年安徽在这方面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要求秸秆留茬高度必须保持在10厘米以内,这对收获机和机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一条龙作业,山东省在四五年前就在推动,通过试点示范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这种农机农艺融合的作业模式,今年各主产省在这方面的表现既有农机管理部门的推动,更多的是市场的选择。
农机跨区作业从1996年开始,历经18年,无论是农民需求,还是机械性能提升,都对政府部门特别是农机管理部门提出了管理上的更大挑战。当18年前机具不足时,解决抢机拦机纠纷,保证小麦及时颗粒归仓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换句话说,“收”是农机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18年后的今天,当有充足的机具作为保障时,除保证机具合理、科学、有序的流动,农机管理部门开始在作业质量、作业细节以及保障夏种农时和播种质量上下功夫,可以说,“收和种的质量”成为农机管理部门“三夏”工作的重中之重。
未来的“三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在天气正常的年份,跨区作业还会由南向北梯次有序开展,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除了协调气象、交通、石化等各部门,重点将放在充分运用大数据,为跨区作业机手提供收获、播种、机具数量等准确而周到的服务上。在天气异常的年份,农机管理部门还将运用大数据,有选择、有质量地调度机具,以确保小麦颗粒归仓,玉米及时下种。
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孙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