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电影演员 演好角色多拍精品

23.07.2014  22:34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200亿元,影院银幕数达到2万余块,中国已经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电影大国。然而,与世界电影强国相比,中国电影无论在内容还是在票房上,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推动中国电影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7月8日在京召开。与会的电影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及业界专家围绕如何做强中国电影展开讨论。今日,光明日报特摘登有关发言,以飨读者。

珍惜电影艺术 担当社会责任

李雪健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作为一名当代电影演员,要特别珍惜、尊重“演员”这个称呼。在旧社会,演员叫“戏子”,是社会最底层的人。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党和人民给了艺人们光荣的称呼——演员、艺术家、心灵的工程师。可见演员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被社会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我们演戏,心里要常怀敬畏之心、感激之情,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为广大观众、广大人民服务。所以说,做演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这些年的生活和演艺经历让我懂得了珍惜,珍惜“演员”这个称号。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我能走到今天,演了一些人们喜欢的人物,也得到了不少荣誉,其实我明白,这是观众把对剧中人物的情感寄托在了演员的身上,我跟着沾了光。所以我要努力去做一名合格的演员,要借演的角色张扬善良、抵制邪恶,把角色的正能量发挥到极致,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电影是一个民族的面孔,要有一个美丽的面孔,首先要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有了美丽的心灵,才能创作出美丽的电影作品,才能有资格去担当民族的面孔。电影发展的好坏,其实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的真实反映。怎样评价一部电影作品?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一方面是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是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做好了那自然是很完美的。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在希望电影有更高票房的同时,也要重视电影的社会效益,要弘扬真善美,要宣扬“中国梦”。我觉得,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社会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标准,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现在有些现象使我感到困惑,就是社会效益不错的影片未必有好的经济效益。很多主旋律影片的社会影响力相对没有那么大,社会的各方力量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动,整个社会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也不够高涨。我曾经问年轻观众,为什么你们不去看主旋律电影啊?他们说,这些影片的视听效果一般,去影院也没有特别震撼的感受,在影院看与上网看、在电视上看差别不大。影院对主旋律影片的排片,也不是很理想,很多影片的排映只有一两场,放映的时间段也比较差。也就是说,观众也不是不想看主旋律电影,而是拍得不够精彩难以吸引观众,想去电影院看,也常常找不到排场。

现在主旋律影片主要靠政府投入,民营公司拍电影是要盈利的,所以对拍主旋律题材的影片的积极性也不高。我觉得,政府要给予主旋律电影更多的关怀和更大的支持,制片公司在重视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重视一下社会效益。电影人也要把做精品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融入每一部主旋律影片的拍摄中。如何充分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社会效益好的电影,是我们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电影人团结一心就能有力量,群策群力就能生智慧,坚定自信就能出高手。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很多机会,使我们的电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是电影发展的好时机,我们要珍惜当前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要从自身做起,要发挥电影的独特魅力,要重视电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要赢得广大观众的热情支持。电影是一个民族的面孔,电影队伍应该是实现“中国梦”的排头兵、先锋队,我愿做一名合格的先锋队员,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编剧要永远跟观众在一起

刘恒 电影编剧

面对纷纭的国际形势,面对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或隐或显不断冲突的现实,作为电影编剧的知识分子必须以其专业知识造福社会、造福民众,换用当下流行的说法,知识分子要以其专业视野和责任担当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但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具有使命感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怀有某种优越感,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取得了知识的火种,就一定要让火种燃遍大地。随着教育的普及、全社会知识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如果作为知识分子的电影编剧还非要以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传播什么、普及什么,未必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作为当代电影人,不能再以拯救群氓的口吻去和老百姓打交道,而更应该内化于民众之间,始终和老百姓在一起!

在当下以信息战为标志的复杂文化大战中,如何在漫天的信息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文学的转化,是电影编剧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题材?这恐怕很难有定论,任何题材都可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题材之间并不存在高下之别。从文学层面看电影剧本创作,固然要逼视自己的内心,这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学的精神所在,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限定的,我们一方面要追求心灵的深邃,另一方面也要拓展心灵的广度。当一个人的内心被圈囿,不妨舒展一下心灵、放眼一下周边的环境,那样,心灵才能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因此,电影编剧不能人为地将自己封闭起来,而要更多地和社会与民众联系,在纷繁的信息流中把握生活的主潮,捕捉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进行剧本的创作。

最后,我想说说作为一名编剧,如何面对新媒体对电影的冲击。新媒体对电影的冲击,不仅是载体之间的冲撞,也带来了技术的变革、市场的变迁以及人心的变动。近二十年间,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电影的特性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的人文电影举步维艰,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观念也遭遇很大挑战,电影越来越变成高端技术包装之下、讲究情绪共享的一种东西。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来自好莱坞的挑战,努力捍卫本土市场,另一方面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进行自我结构的调整和美学观念的更新。我这几年创作的几部电影,从《张思德》《云水谣》到《集结号》《金陵十三钗》,都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努力进行调整和变化。

除了好莱坞的挑战之外,基于互联网之上的新媒体的挑战也来势汹汹。当影像变得唾手可得,电影的专业性壁垒正在化解,观众为什么还要去影院看电影变成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作为影院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可看性”的问题,还要思考“必看性”!这对编剧提出了全新挑战,如果固守文学本体进行电影剧本创作,势必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因此,电影编剧不仅要有影像观,还要有技术观、市场观,甚至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能够和观众发生更简单、更直接的情感关系?动作是否需要更激烈?情感是否需要更外向?这些都对当前的电影剧本写作构成直接冲击,关于这方面的思考才刚刚开始,需要电影界同仁共同思考!

演好角色多拍精品

赵薇 电影演员

尊重艺术、热爱艺术、创造艺术、传播艺术是艺术工作者一生的使命。多拍好作品,多拍有营养的作品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的目标。当然大家在大的经济形势的影响推动下,对于票房、业绩、产业效益比较看重,大家在搞创作的同时也在纷纷考虑成本与回收、营销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创作者不太擅长但又必须去考虑的问题,每个人都必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途径。

我从拍摄电视剧出道而被观众熟知,也拍了很多或文艺或商业的电影,我个人是一路跟随着中国电影的成长而成长的。回首这些年的艺术创作,我在每部戏、每一个角色的塑造中体会和积累着,直到呈现一个痛快淋漓的角色,然后将它交到导演和观众的手中,这些都是与自己的同事、同行们相互学习和探讨的结果。艺术创作之路是需要潜心经营的,我愿意用我的青春和生命去演绎出每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也会时刻督促自己在未来的作品中给观众带来更多充满精神力量的人物。能够从事电影工作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可以与大众分享收获与感受。

好的政策会带来更繁荣的发展,中国电影的突飞猛进与政府的扶持和鼓励密不可分,而演员作为呈现电影作品的重要元素,对这个行业变化的感知也更为明显。从电影剧本到角色创造,相关的限制越来越少,题材、类型越来越多,演员的艺术创作也因此得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为观众提供的精神文化内容也应越来越丰富。但同时,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名和利的诱惑,好作品的创作往往与艰辛和寂寞为伍。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作为演员的我们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我们选择作品和角色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对观众负责。

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艺术创作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和一片创作激情,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尽一份微薄之力

责任编辑:李佩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