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河南分社“走转改”进郑州:一任接着一任干,郑州大有希望!

29.07.2016  19:12

  7月28日上午,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马懿会见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孙志平一行。

  马懿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孙志平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新华社河南分社长期以来对郑州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马懿表示,郑州未来前景广阔。当前,我们以国际商都为统揽,以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为引领,以“三大一中”为路径,以开放创新为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步伐。我们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开放创新和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为重点,不断推动郑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希望新华社河南分社一如既往地关心郑州、支持郑州、宣传郑州,为郑州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孙志平对郑州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郑州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郑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作为驻郑媒体深受鼓舞,倍感自豪。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宣传优势,一如既往地支持郑州,宣传郑州,为郑州的发展鼓与呼。

  据悉,这次“走转改”进郑州,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孙志平任组长,副社长顾立林、新华社河南分社郑州采访部主任郭久辉、新华社河南分社政文采访部记者甘泉、新华社河南分社摄影记者李安共5人的强大报道团队,将展开对郑州全方位的报道。

  郑州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姜现钊,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兼郑州市委网信办主任石大东参加会见。

  在会见中,双方共同认为,郑州从以前一个十几万人的小县城起步,城市起点基础在近代很低,发展的契机在于解放初期,1954年省会从开封搬到郑州,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交汇点在郑州,几十年过去后,郑州发展成如今的大都市,这么多年来,在中部地区一直在和武汉、西安、长沙不相上下。

  新华社一直关注着郑州的发展,目睹着郑州从一个十几万人的小县城发展到如今的一千万多人,仅中心城区就有600多万人。城市爆发式发展后,带来很多问题:一是以前产业中以煤炭、建筑材料、耐火材料等为基础的资源材料型工业占比较高,这些资源型工业产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一半以上,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各种基础设施、市政设施跟不上城市爆发式增长,承载功能不足,最明显的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不够,供电供水供热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三是环境承载能力面临着很大压力,比如大气污染问题。

  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走转改”走进郑州,在采访中体会最深的是:郑州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定下目标不放松。进入“十二五”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大干,首先从拆迁入手,以拆促建,使得很多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得以落地建成,产业发展空间有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进入“十三五”以来,随着郑州发展阶段特征的不同,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市委、市政府开始思考发展方向的转变,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带动大都市,加快郑州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目标,郑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转移到“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上,这也是“十二五”以来郑州市主要工作思路的延续和持续,重点加快安置房建设,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等。郑州正在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优都市农业,把产业发展在全局工作中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十三五”期间,郑州继续以开放创新为动力,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好生态建设,解决好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让郑州的明天更美好,让郑州的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采访中,新华社河南分社的领导和记者有一个共同感受:郑州未来发展很有希望,国家对河南、对郑州越来越重视,河南和郑州的机遇越来越多。作为驻豫媒体记者,作为郑州市民,新华社河南分社对郑州发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宣传是应尽的义务,将会和郑州人民一道共同努力,让郑州的明天更美好。

编辑: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