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宁铜牌中的“社会视角”
18.05.2015 18:44
本文来源: 文化厅
贝宁铜牌(黄铜) 约1500年 佚名 藏于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馆
约1460年,葡萄牙人到达西非,与尼日利亚西南部的伊多王国开始了贸易合作。葡萄牙人带来大量黄铜、铜手镯、珊瑚珠和红布。当时的尼日尔地区,“失蜡”铸造法已经成熟,见到新的铜材原料供应,匠人们想必相当兴奋。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说明葡萄牙人带来的铜手镯被非洲弟兄即刻回炉,但贝宁的铸铜业有了快速扩张,并且出现一种新形式——方形铜牌。1500年至1700年,仅贝宁古城的皇宫就铸造了数百块铜牌。葡萄牙士兵曾协助贝宁国王征战,因此在描绘战争宫廷典礼和其他事件场景的铜牌上,也常以葡萄牙人为主角。
目前,留存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贝宁铜牌有900多块。最早期的铜牌是浅浮雕,后来铜牌上的图像部分越来越突出。及至17世纪早期,铜牌就成了立体深浮雕。人物形象更立体,但不再运动,而是直直地望着观众。人物形象安排通常采用“社会视角”,即画面中最重要的人物表现得比其他小人物更高大。
此块铜牌的制作时间大概是1500年,因此是最古旧的铜牌之一。铜牌上描绘的是一群葡萄牙士兵在森林中为皇家动物园搜寻抓捕豹子。两只豹子主导了画面构图。其形象具高度装饰性,而且被不成比例地夸大。选择豹子的侧面最容易进行浅浮雕造型,但在豹子主体以外的那些元素上,比如豹子的耳朵,雕塑家已经显示出了精妙的细节刻画能力。所有葡萄牙士兵都面向前方,图中刻绘的是他们的头部侧面。与狩猎场地相比,士兵的身形很小。
铜牌上的场景给人的感觉是从高处向下看的,所有人物的身体都被压缩了。铜牌采用了浅浮雕形式,图像布局具有实验性:艺术家遵循了贝宁艺术的三维传统,但似乎也在努力尝试他所不熟悉的、类似藏书印的二维表现形式。
本文来源: 文化厅
18.05.2015 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