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小村的农田灌溉“发展史”

10.05.2017  13:21

      5月7日,滑县留固镇程新庄村民程贡海吃完早餐,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去田里给麦苗浇水。只见他拿出卡片一刷,清澈的井水从农田的管口快速涌出,汩汩地流向农田。

“现在机井通了电,每家一张电卡。我一个人一天都能浇10亩田,别提多方便了。”望着自家地里长得齐整的麦穗,程贡海心里美滋滋的。“现在机井通了电,每家一张电卡。我一个人一天都能浇10亩田,别提多方便了。”望着自家地里长得齐整的麦穗,程贡海心里美滋滋的。

      然而3年前的夏天,程贡海却高兴不起来。那年麦收之后连续大旱,田地干枯,秋作物播不进去,都在等着排队浇水。“别家的玉米苗都长出来了,我家的地才浇上水,全家人都埋怨我。”

      像程贡海一样,程新庄村民对田地灌溉的期盼由来已久。滑县副县长赵继芳告诉记者,当地常年降雨偏少,土壤属于沙土性质,蒸发和下渗的速度快,“农作物对地下水源灌溉的依赖程度很高,如果不浇水,基本就是‘靠天吃饭’了!”

      不想“靠天收”,程新庄村开始“自救”。上世纪60年代,村民们在麦田里开挖第一口水井。“四五个人推着水车抗旱,一天不停也浇不了两亩地。”该村党支部书记程新文说,1968年,大队购买了一台柴油机,配备一台水泵,开始用上了柴油机浇地。“五六个人拉着架子车、摆着水管子,忙活一天也就能浇两三亩地,费时又费力。”

      80年代程新庄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后,村民集资购买了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带5眼机井,尝试用上了电灌。“每次浇地都要抓阄,昼夜不停排队,一轮还得七八天。”村民程向民回忆说。

      “变压器当时是个稀罕物,浇地时还得专门有人看着,但也只用了两年。”程新文说,变压器被盗后,村民不得不继续用柴油机抽水。“干旱的时候,地下水位下降,机井里根本抽不上水来。”

      2002年,程新庄村开始农网改造,新增1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但还不够“解渴”。小麦灌浆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得浇地,而由于超负荷工作,变压器更是经常跳闸。有时候出故障,一修就得三四天。

      而今,村子周围的52眼机井覆盖了该村2200多亩耕地,全部实现了刷卡浇地。该村供电所电工程世威打了个比方,“一刷卡,可以直接浇院子里的菜,现在村民种啥作物都不怕干旱了!”

      程贡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浇一遍水,大概需要5升柴油,30块钱;现在用电也就是10度电,只需要5块钱,一年浇七八次的话,一亩地都省了100多块钱……

      灌溉的便利,也让农作物告别“靠天吃饭”,实现了稳产高产。“以前种小麦,亩产也就是800多斤,现在农田能及时灌溉,去年我一亩地打了1200斤小麦呢。”程新文告诉记者,机井通电后更多村民外出打工,他流转了240多亩耕地,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程新庄一个村,见证了农田灌溉条件的不断改善。”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蒋小亮说,随着机井通电工程的实施,今年底,全省的平原地区都会像程新庄村一样,“耕地枕着水渠睡觉,旱涝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