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焦裕禄》走进中央党校

24.06.2016  20:03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豫剧《焦裕禄》走进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受好评

 

豫剧《焦裕禄》演出剧照

豫剧《焦裕禄》走进中央党校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习近平总书记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曾如此高度评价县委书记、全党的好榜样焦裕禄。

6月15日至16日,河南豫剧院三团大型豫剧现代戏《焦裕禄》先后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和中央党校上演,主办单位为中央党校机关党委、中央党校图书馆、河南省委组织部。中央国家机关和中管高校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任职班学员、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干部职工、中央党校领导及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和党员、学员代表、离退休党员代表等约1500人观看了演出。在感动与泪水中,焦裕禄精神给观众带来了强烈震撼和冲击。

主题深刻:

生动写出焦裕禄的优秀事迹

该剧于2011年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组织创作,由国家一级编剧姚金成、何中兴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张平执导,国家一级作曲赵国安、汤其河作曲,指挥李宏权,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豫剧院副院长、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领衔主演。

尽管焦裕禄的名字家喻户晓,之前也有以他为原型的舞台作品和影视剧,但豫剧《焦裕禄》还是以新的视角和理念给观众带去了惊喜。火车站礼送灾民、瓦窑村访贤举才、买粮救荒、带病抗洪抢险、痛斥浮夸风……这些焦裕禄生前的典型故事通过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逐一在舞台上展现,将观众带去那个时代,也将一位洋溢着人性温度的县委书记形象带到观众眼前。

姚金成表示,剧本创作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写出有新意又不脱离大家熟知的焦裕禄“经典”印象,这涉及对兰考“三害”的认识,更触及对1958年“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反思。例如“购买议价粮”在当时是一种危险的“擦边球”,极可能招致严厉惩处,为解救饥饿群众,焦裕禄担着犯政治错误的风险,对前来调查的专案组组长说:“饿死人绝不是共产党的政策,让群众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台上表演至此,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除了身为好干部的一面,焦裕禄作为父亲,对家庭、对子女的感情也让观众为之动容。剧中,女儿在焦裕禄的病房中哭道:“我不当打字员了,我听从爸爸的安排去县酱菜厂工作,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爸爸。”女儿的理解与支持、亲人的敬重和爱戴,勾起了焦裕禄无限情思,他低声吟唱:“我知道我这个爸爸没当好,亲人们多受拖累多承担……”这一幕勾起了很多观众的伤感,也让焦裕禄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艺术精湛:

广受党员干部群众欢迎

县委书记就要像焦裕禄那样敢于担当,人民群众需要像焦裕禄那样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中央党校退休干部田研华说。中央党校机关党委宣传处的干部称赞:“主演从形象上就很像我们心目中的焦裕禄,还有很高的演唱技巧,演得真好,不愧是国家一级演员。

回忆前几年初排的感受,主演贾文龙却是忐忑的:“焦裕禄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干部楷模,我能演好吗?我必须吃准焦裕禄内在的东西,去寻找焦裕禄的影子。戏曲表演是程式化表演,抓住人物的神韵很关键。”他这样形容自己对焦裕禄的认识:“我演的不单单是事迹,而是焦裕禄这个人,一定要回归到人物本身,做到真实、人性化,绝不能塑造成高大全、空泛的人物形象。

据导演张平介绍,整台戏当年是在兰考排练出的。“我们想挖掘一个真实的焦裕禄,他很低调,嘴上说得不多但做得多。焦裕禄就是本能地、下意识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这是焦裕禄精神最可爱、可贵的核心,我们一定要保持。

该剧舞台美术也可圈可点,剧中泡桐使用了仿真花,立体感强,更好地展示出兰考治理风沙后面貌的改变,也象征着焦裕禄精神的延伸。演员服装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原则,有时代气息,有适当夸张,表现出“雕塑式、肌理式”的效果,与当年兰考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相吻合。

演出结尾用紫色的泡桐花开来颂扬焦裕禄为后人留下的万亩“焦桐”,蕴含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深刻内涵。当字幕上打出“全剧完”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对主创、演职员报以热烈掌声。

精益求精:

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

自首演至今5年多来,豫剧《焦裕禄》演出已达400多场,结出了累累硕果: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颁发的庆祝建国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奖”,被河南省委指定为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教材。该剧先后在河南省部分地市、湖北省老河口市、河北省邯郸市巡回演出;参加了河南省文化厅组织的文化援疆演出活动,受邀参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成都演出季。2014年,该剧被国家艺术基金评为资助项目,在全国各地开展推广交流巡回演出活动。

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河南豫剧院三团精益求精的精神,也离不开以贾文龙、琚青春为首的团领导班子的团结进取。据了解,该剧不断征询专家、观众意见,前后较大的修改、调整有六七次。

在配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进京为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和中央党校学员、党员干部演出并再次收获掌声和叫好声之际,贾文龙笑得灿烂却又十分清醒:“我们感到万分荣幸,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更好地弘扬传播焦裕禄精神,另一方面要推广宣传优秀剧目,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接下来,豫剧《焦裕禄》要向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冲刺。

观众感言

韩庆祥(中央党校副教育长、科研部主任)

豫剧《焦裕禄》的演出很有必要,让焦裕禄精神走到了观众心里。观剧以后我主要有三点感受:第一, 焦裕禄“人民至上,敢于担当”的理念和作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剧情围绕解决兰考人民的温饱问题展开,当时百姓饿肚子,如果缺乏担当精神,在巨大的压力下那就根本无法解决兰考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这台现代戏做到了艺术、政治、大众三者的结合——从艺术角度好看、好听,从政治角度塑造了党的优秀的县委书记,从大众角度让人们喜欢看。第三,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胜困难的精神依然能打动我们,让人看到精神力量的可贵。

李慧英(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刚看时是抱着了解“怎么写焦裕禄”的心态,看完后,觉得剧本写得很深刻。焦裕禄是难得的县委书记,为老百姓着想,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的温饱。他不仅仅是做好事,还顶着压力,因为某些事与当时中央精神有冲突,他为此要付出代价,这种担当很难做到。剧中写他带病种泡桐,产生风沙源于大砍大伐,不考虑生态环境,这个细节写出了当年假大空的“大跃进”带来的后果。深刻的戏剧有现实思考和历史思考,这部戏有历史感和深刻性,体现了剧团优良的剧目传统。

由于父母是河南人,我对豫剧感觉亲切,可谓是我的家乡戏。从题材选择上,这部戏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域界限,河南豫剧院三团现代戏的唱腔朗朗上口、口语化、通俗易懂,表达人物情感很酣畅,给观众带来一种享受;在表达手法上,除了直接描述,还运用了侧写、烘托手法,比如表现焦裕禄的肝病是通过妻子看着椅子上顶出来的窟窿。

王静(中央党校政法部人权室副主任)

焦裕禄精神在今天一样具有时代价值。他密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过时。当年,兰考县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等。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考验着领导干部,同样需要发挥焦裕禄精神。希望豫剧《焦裕禄》多到人民群众中演出,宣传这样的好干部,从下到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使更多党员干部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

杨智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监察专员)

焦裕禄忘我地工作,表现出“组织上让我干,我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干好”的心态,这对我启发很大。他对家庭要求特别严格,考虑到自己是县委书记要以身作则,不让女儿做她想做的打字员工作,而要她到酱菜厂工作。他对群众、对工作、对自己、对家庭的态度,我们都比不上,确实需要向他学习。

我小时候就知道焦裕禄的故事,毛主席树立这个典型让大家学习,现在习总书记又重提焦裕禄的故事让大家去学习,我觉得学一次就是一次洗礼,每经一次洗礼,我们的心灵就会被净化一次。我们做组织人事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同时也要努力去发现一批像焦裕禄这样的党员干部。

刘恩军(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处干部)

看完这部剧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最让我感动的有这几个方面:首先,艺术家把焦裕禄的形象刻画、塑造得栩栩如生,应该说,这是我看过的有关焦裕禄的演出中最感人的。当然,除了艺术家的表演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焦裕禄本身的闪光点和严格的党性打动了观众,就像习总书记总结的,最终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我们近些年来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现在正在进行的“两学一做”,其中都蕴含着焦裕禄精神的内核。这种精神是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党员都应该学习的。

宗庆生(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精神,体现了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什么是忠诚?就是对人民的忠诚、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忠诚。

当遇到矛盾的时候,比如一些政策究竟怎么把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到底是不是把人民放在心上、放在根本,是最关键的。焦裕禄无论是粮食救济还是洪水涌来的时候,他都不顾病痛地冲在前面,这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而在律己上,他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权。

豫剧《焦裕禄》对这些都有很好的呈现,所以它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创作。看了这部剧之后,我非常感动,看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优秀党员干部的标准。

紧扣时代脉搏 引领社会风气

——河南豫剧院副院长、三团团长、《焦裕禄》主演贾文龙谈剧目创作

笔者:《焦裕禄》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贾文龙:习近平总书记在2009年至2014年之间曾经3次视察兰考,号召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焦裕禄当成典型树在舞台上,用艺术手段去呈现、弘扬、宣传焦裕禄精神。

河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在2009年决定重点打造《焦裕禄》,由三团承担这个任务,组织主创人员进行创作,当时叫《兰考往事》,首演是2011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的纪念日。2013年,做了大调整,改剧名为《焦裕禄》,在全国8个省、直辖市进行了巡演,观众反响强烈,有的是当地组织党员干部带着“任务”去看的,但这些观众最后含着眼泪出来。2014年,我们又做了一些修改,参加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获得了戏剧组第一名。

为了参加今年3月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我们从舞美、服装上进一步提升,让舞美更精致、更丰富,让服装更有时代气息、更贴近人物,更能体现出当年战天斗地的精神。专家对此充分认可,很多人评价:“豫剧现代戏《焦裕禄》是一部主旋律现代戏的经典剧目。

笔者:可否谈谈您自己诠释焦裕禄的心得?

贾文龙:我首先观看了焦裕禄的资料,特别是穆青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有电影《焦裕禄》,后来,我们到兰考去体验生活,封闭排练两个多月。2011年起,我们隔三岔五地去焦裕禄展览馆,从各个方面去寻找有助于更好地塑造焦裕禄的细节,尤其是焦裕禄那张标志性的叉腰照片,我基本上每天都要看几遍,从他的眼神里、动作里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希望。在我慢慢往人物内心里走的同时,加上剧本、导演的提示,最终塑造出一个真实感人的焦裕禄形象。

笔者:除了主演,您也是剧团管理者,您对剧目发展如何考虑?

贾文龙:河南豫剧院三团自建团到现在,一直坚持演现代戏,围绕主旋律题材,紧扣时代脉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品,比如《朝阳沟》——三团抓住了那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脉搏,是主旋律,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所以传唱至今。《村官李天成》、《香魂女》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欣欣向荣景象,也都紧扣时代。当然,我们也在尝试其他题材,比如《风雨故园》。

三团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豫剧现代题材创作方面做示范、引领,尤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引领时代风气”的题材,要多方挖掘,围绕主旋律、紧扣时代脉搏进行创作。

三团之所以能一直在观众中有影响,原因在于我们的作品很接地气,生活气息特别浓,而且团队实力雄厚——老中青年演员在豫剧界乃至戏曲界享有盛誉,各有各的代表作;主创队伍包括导演、音乐、舞美、灯光、造型、服装都是本团的,年龄均不超过40岁,且在全国获过大奖。

笔者:年轻人较容易接受现代戏,也容易接受比较大的突破。您觉得豫剧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在取材或形式上有什么考量?

贾文龙:三团的唱腔风格独具一格,年轻人比较爱听,比如《朝阳沟》中“咱两个在学校”这段,通俗、易学、好传唱,年轻人很愿意接受;《村官李天成》中的“吃亏歌”也非常流畅、通俗,不少中青年观众都会唱、也爱唱。此外,在舞台上我们采用了LED大屏等。

笔者:这次到中央党校、全国组织干部学院演出《焦裕禄》很成功,您认为此次演出有什么意义?

贾文龙:《焦裕禄》已是第五次进北京演出,此次主要是配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到中央党校和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为广大师生和教职员工演出,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去年我们在北京演出《全家福》的时候,中央党校有关领导就表示要请我们为党校师生、教职员工演《焦裕禄》。《全家福》是反面教材,《焦裕禄》是正面教材,河南省委组织部、省文化厅很重视这次演出,策划了两个多月,终于在今天完成,通过舞台艺术进一步弘扬了焦裕禄精神。

这次中央党校组织的是全国县委书记进修学习,而焦裕禄本人就是县委书记,所以,这次演出的意义更大。我们曾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为参加培训的县委书记演出,结束时,有200多名观众涌到前台鼓掌、叫好。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演出之后,院领导表示,“演这场戏比上十堂课都管用。

目前已有其他中央机关、中直高校跟我们预定演出,大家都觉得这场戏很教育人,不是唱口号,而是通过焦裕禄的实际行动来感染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