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文化民生的崭新篇章

03.11.2015  19:26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优势是洛阳最有价值、最具潜力的发展优势,把洛阳建成国际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和696万洛阳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

2012年8月,洛阳市按照边申报、边创建的原则,提前一年正式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三年来,在文化部和河南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精心指导下,洛阳市坚持把创建作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机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抓手和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紧密围绕解决洛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和规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理念驱动,绘就文化发展蓝图

创建规划是创建活动的行动指南。洛阳市高度重视规划制定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和“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原则。为了科学、合理编制规划,洛阳市示范区创建办公室用半年时间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基础调研,市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主持规划论证。规划草案反复征求了专家、相关部门和基层代表的意见,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2013年12月,文化部专家组对洛阳市示范区创建规划和制度设计方案进行了现场评审,对洛阳市创建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4年,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和《关于分解落实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任务的工作部署》。同时,对各县(市、区)上报的规划落实方案进行了评审,针对存在问题下发了《关于对县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的反馈意见》,要求修改完善后以县(市、区)政府名义印发。

2015年,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努力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动形成既具有历史文化基因,又具有现代城市特质的洛阳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全面达到创建标准,在中部地区形成示范。这是《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中关于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总体目标的描述。

为实现这一目标,洛阳市创新理念,绘就文化发展蓝图。

确立文化强市战略。洛阳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洛阳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选择,作为构建和谐洛阳的重要保障,写入了市委全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写进了全面推进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纲要》和《决议》,成为洛阳市推进“一中心四定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把握创建为民主题。“创建为民、为民创建”是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2012年8月,针对洛阳市公共文化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实际,洛阳市政府决定提前一年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与各县(市、区)和相关市直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开展示范区创建,为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此外,作为洛阳独有模式,洛阳还启动“三城联创”目标。2011年,洛阳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现了常态化;2012年8月,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10月,启动了河南省全民健身示范市创建工作。基于发展大文化的理念,洛阳市委、市政府将这三项工作统筹考虑、一并实施、同步推进,全面整合资源,实现一体发展。

建章立制,构筑创建强大合力

在创建实践中,洛阳注重加强过程管理,建立起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联动的创建工作机制和科学严密、操作性强的竞争激励机制。

首先,健全领导机制,严格例会制度。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宣传部部长、主管副市长等为副组长,21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建了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制度设计组、规划督导组、宣传信息组、后勤保障组。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和相关市直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纳入了政府目标管理,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联动的创建工作领导机制。制定下发《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管理实施意见》、《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会议制度》。市政府常务会先后3次研究示范区创建工作,市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4次推进会、14次联络员会议,部署推进创建工作。

2014年5月,洛阳市组成督导组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暗访中发现的汝阳县十八盘乡、上店镇、城关镇等3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部分设施违规挪用问题进行了曝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就此表示,媒体所报问题均是事实,督查暗访是他们创建工作中一项正常工作机制,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推进工作。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全市的中心工作,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社会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树立创建为民、为民创建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对任务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就是要不护短,敢揭家丑。

上述事例只是洛阳市建立示范区创建月通报和季考评制度的一个缩影。为有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洛阳市严格落实月通报和季考评制度,将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持续提升工作新闻通报会,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制定下发《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考评实施办法》,每季度对各县(市、区)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和排名,考评结果全市通报并在《洛阳日报》上公布,对排名靠前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对排名末位的县(市、区)由市领导带队进行专项督查,指导帮助后进县(市、区)找准差距,采取措施,迎头赶上,建立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竞争激励机制。

据介绍,洛阳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就是要通过创建破解影响当地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国家出台政策提供参考和实践。洛阳市曝光的乡镇文化站问题,在不同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洛阳市敢于自爆家丑,对涉及影响群众文化利益的问题,要红红脸、出出汗,目的就是建立起成套的工作推进机制,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此外,洛阳还建立信息报送和宣传考评制度。编印下发《示范区创建工作简报》38期。制定下发《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和《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信息工作部署》,对创建宣传任务进行细化分工,实行量化考核,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示范区创建工作相关报道2000余篇。

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动感十足的柔力球操、图文并茂的宣传板……2013年11月10日上午,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集中宣传日活动在洛阳市周王城广场举行。家住洛阳市伊滨区的王平早早地就赶到现场,今天他要表演花样跳绳《绳彩飞扬》。除了表演,王平也借助宣传日活动免费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他说:“以前觉得创建示范区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现在才知道,随着创建工作的逐步推进,群众不仅能就近选择文化机构读书、看报、参加文体培训,还能在家门口听戏、看文艺汇演,这就是切切实实的好事。

此外,为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知晓度和群众的参与率,市创建办还组织《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开辟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广告宣传、知识问答专栏,洛阳广播电视台开辟了县区示范区创建工作访谈专栏,洛阳市政府网站开辟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专栏。各县(市、区)也通过设置公益广告牌、制作宣传栏、印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示范区创建宣传工作,部分县在本县电视台开辟了乡(镇)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电视访谈录》专栏,各乡(镇)长面对镜头,面向全县人民对本乡(镇)示范区创建工作做出承诺,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

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费保障也是关键。创建中,市财政每年列支5000万元,各县(市、区)财政列支不低于200万元作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局和市文广新局联合下发《洛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中央补贴资金和市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督促各县(市、区)制定《基层文化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基层文化资金管理使用工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洛阳市关于支持民间投资提升“六加一”攻坚战的若干政策》,通过补助、贴息、奖励、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夯实基础,提升文化供给水平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社会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工作中,洛阳市始终牢记创建为民、为民创建理念,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内涵提升,推动示范创建工作向纵深开展。

公共文化设施跨越式提升。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馆。13个县(市、区)级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大部分已主体完工。全市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数量由122个上升为177个,达标率达到97%。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达标数量由1498个上升为2982个,达标率达到95%。行政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997个,设置率100%。农家书屋2997个,覆盖率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7%。

便民利民的公共文化平台搭建好之后,更需要人来盘活。因此,洛阳市在基层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洛阳市通过落实编制、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等途径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人员不足问题,为市图书馆、文化馆、少年儿童图书馆新增政府购买服务人员6名、正式编制人员8名。各县(市、区)“两馆”工作人员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市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在编人员达到3名的由146个增加至175个,达标率达到96%。享受财政补贴的村(社区)文化管理员人数由2170个增加至2749个,配备率达到89%。

近日,跳绳、魔术、杂技、哑剧、舞蹈等,一个个精彩欢快的节目,幽默诙谐、出神入化,让观看演出的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的村民如痴如醉。这是洛阳市杂技团走进孟津平乐社区慰问演出时的场景。连日来,以洛阳市杂技团为代表的文艺志愿者,深入乡镇巡回慰问演出,为基层群众送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洛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多年来,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基层文艺团队数量庞大,来自城乡的文化爱好者自发地参与到文化志愿活动当中来,为洛阳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洛阳市志愿服务事业多年来也实现从摸索到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正逐步成为市民参与度最高、辐射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

截至目前,洛阳已经建立四级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已有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11460名,文化志愿者团队1353支。发展文化体育类民间组织,共登记注册文化体育类社会组织443家,业余文艺团队3350支。除此之外,洛阳还加大培训力度,在图书馆、文化馆根据职能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市示范区创建办公室先后集中举办了7期培训班,提高了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如今,洛阳市文化志愿者组成的文艺团队开展的文化进社区、文艺巡演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使洛阳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红火。在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举行的连续几届网络春晚中,洛阳选送的节目质量好、群众参与热情高,多个节目荣获大奖。在第二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节目海选中,洛阳市入选节目15个,全国网络海选排行榜前5名中占了3席。在“中国梦·社区美”好人故事汇节目展播中,洛阳市选送的节目,独揽了全国网络投票第1名和第2名,在排行榜前十名中洛阳市占6席。

洛阳还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实行党员双岗,洛阳依托文明单位和市直机关210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和2967支分队,发挥排头兵作用,走在前,当标杆,进社区,入农家,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围绕“专、深、实、效”四个字,服务内容涵盖医疗、环保、科技、普法、教育、文明礼仪等30多项,把“上班爱岗敬业、下班志愿服务”,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前的节假日,我和孩子都会窝在家里消磨时间,现在不一样了,有空闲时间我们就会去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地方去开阔眼界,这些地方不仅安静舒适,并且还是免费开放。”家住西工区的王琳说到。她所说的洛阳市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仅仅是洛阳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常规动作”。

除此之外,洛阳市还有许多常规外的动作。积极实施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文化服务项目,每年市级组织开展“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200余场、“洛阳市百场公益性演出”400场,各县(市、区)组织县剧团开展送戏下乡演出超千场。全市各级还广泛开展“河洛欢歌”群众文化活动,平均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2000余场。将电影惠民放映活动扩展至所有城市社区,实现一村(社区)一月一场电影,组织开展“百场电影送农民工活动”,每年放映公益电影200余场。市示范区创建办公室还邀请国家艺术院团来洛开展“大地情深”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共演出精品剧目15场。

服务下沉,促进城乡均等发展

汽车图书馆”使洛阳市民不出社区,就能借到自己喜爱的图书;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以随时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图书馆与多业态整合发展,在栾川县各大银行、信用社网点和宾馆、饭店,设立了免费阅读服务点,群众既可现场阅读,也可借走阅览…… 3年来,随着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深入开展,洛阳市推出了多项促进城乡均等化发展的创新之举,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诸多措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家住洛宁县的杨丽一直感叹不已。她说:“一次出差到洛阳市区,偶然进了图书馆,没想到,在市图书馆借的书,竟然在我们老家图书馆就能还。”杨丽所说的服务,其实就是洛阳市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的适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新模式,可称为“洛阳模式”。

据了解,在该体系中以洛阳市图书馆为地区中心馆,各县(市、区)图书馆为总馆,在乡镇文化站和街道文化中心设立分馆,把农村和社区的图书室作为基层服务点并纳入图书馆管理体系,以流动图书服务车为补充,建立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市、县(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通过搭建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通借通还、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在这种体系中,洛阳市图书馆作为本地区中心图书馆,负责全市总分馆体系模式设计、统一业务管理平台选型,统筹制定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执行的业务规范,并指导各县(市、区)开展总分馆体系和统一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同时为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提供业务辅导,开展分层次、有梯度的从业人员业务培训。

各县(市、区)政府负责本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县(市、区)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图书馆为分馆,将本地区的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纳入县(市、区)图书馆统一管理,使用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分编、统一调配、统一服务和通借通还,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截至目前,洛阳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和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实现了“一证通”和通借通还,基本实现了覆盖全市、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洛阳的“中心馆+总分馆”的服务模式初见成效。

炎炎夏日,很多市民想通过阅读来打发时间。想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又需要冒着高温和酷暑,十分不便。2015年4月,洛阳市图书馆推出流动图书服务车,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阅读便捷服务的甜头,他们亲切地称它为“汽车图书馆”。目前洛阳市已经为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配备29辆“流动文化服务车”,实现了市、县“两馆”“流动文化服务车”全覆盖。

除了“汽车图书馆”,洛阳栾川还将图书馆与多业态整合发展,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流动图书馆”。栾川县图书馆将公共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在全县各大银行、信用社网点和宾馆、饭店,设立了免费阅读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配有新书柜,摆放书籍150多种,每季度更换一次,群众既可现场阅读,也可借走阅览。这种“流动图书馆”受到当地群众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虽说现在在城市里看电影不再是什么难事,可是每到一个地方放映电影,还是有很多人捧场的,来晚了就没位置。”近日,在洛阳市西工区盛世唐庄社区放映电影时,电影放映员李志明笑着说。洛阳市在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同时,还开展了城市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和“百场电影送农民工活动”,着力为城市社区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文化服务。

多元联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仅靠政府“一手包办搞文化”,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与方式单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洛阳市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吸引社会资金,助力公共文化建设;整合民间资源,打造博物馆之都;发展社会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网吧升级转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探索校地合作的资源共享模式;出台政策,扶持业余剧团……这些都是洛阳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体现。

近日,洛阳洛卫军品博物馆应洛阳预备役三团邀请,为正在受训的预备役和现役官兵300余人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文物”展览,展览中千余件军装、徽章、文献等吸引了众多眼球。而这些展品都属于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的80后兵痴王洛卫,从2001年退伍至今,他已痴迷收藏军品13年,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让他看到跟“”字沾边的东西,他都会买回家珍藏。

像王洛卫这样爱好收藏的人,在洛阳还有很多,他们根据收藏物品的不同门类,创办了诸多民办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蓬勃发展。

洛阳市民办博物馆自2003年以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共有34家民办博物馆通过了河南省文物主管部门的审批,占全省民办博物馆总数的一半以上,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位,有效地促进了洛阳市文博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2015年1月,洛阳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战略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打造“博物馆之都”,建立以国有专题性博物馆为支撑,以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

目前,洛阳民办博物馆在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洛阳民办博物馆因馆藏文物类别丰富多彩,正成为国有博物馆重要的补充,大大开阔和丰富了观众的文化视野;除此之外,洛阳民办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中,通过“博物馆+景区”“博物馆+学校”“博物馆+公园”“博物馆+企业”“博物馆+非遗”“博物馆+互联网”等办馆模式,为民办博物馆内涵和外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洛阳民办博物馆在运营期间,还积极服务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免费讲座,赴异地举办临展和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促进了洛阳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此外,洛阳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参与办文化。

洛阳市各地还制定扶持业余剧团的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类民间组织,鼓励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艺术团、“梦之幻”交响乐团、洛阳杂技团、洛阳书画院等民办非企业单位成为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社区文化艺术团每年在社区演出近百场。

吸引社会资金,助力公共文化建设。本着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市财政每年投入引导资金千万元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同时采取单位冠名、协办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经典”舞台剧目惠民展演、“春节河洛文化庙会”等项目,均在财政资金引导和企业资助下,开展得红红火火。

盘活现有资源,实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2015年2月初,洛阳市教育局公布《洛阳市市直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市一中等10所学校成为首批试点学校。按照统一部署,市直中小学校分三个批次逐步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共涉及42所学校。

探索校地合作的资源共享模式。洛阳市政府与河南科技大学共同出资3.5亿元,合作共建洛阳市科技图书馆,积极探索校地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办馆模式,2013年4月该馆已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下一步,洛阳市将继续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在文化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努力使创建工作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