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谣言预警!4月1日起60岁以下者不许打麻将?谣言

01.04.2016  13:14

  愚人节成网络谣言爆发高峰期发布者多用一大波图片和虚假数字唬你

  每年的愚人节,都是网络谣言爆发的高峰期。昨日上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了愚人节谣言预警,包括“4月1日起不许打麻将”等近年来的愚人节传播较多的7条谣言入选。据悉,目前,微信每天会收到1万~2万单有关谣言的投诉。研究显示,谣言基本公式为“数字夸大大量图片=‘客观可靠’的强大说服力”。此前,腾讯公司发布了2015年腾讯用户举报年度分析报告,该报告称,旧闻复燃比例高、恐吓夸大刺激传播、失实报道多是该年度用户举报谣言的三大特点。

  文/广州日报记者秦松、徐静

  “在愚人节开个玩笑,无伤大雅,但愚人有度,会对生活和社会产生危害的谣言不应成为愚人节的主旋律。”微信安全团队表示,希望通过发布此类谣言预警信息,让大家看清谣言的形态,不盲目转发,而是谨慎求证。

  据悉,目前,微信每天会收到1万~2万单有关谣言的投诉,为治理这些谣言,微信已经联合多个机构建立起辟谣体系,公众号谣言文章将会被拦截,朋友圈和公众平台均开辟了明显的谣言举报入口。除了举报机制,此前,微信的母公司腾讯还发布了《2015年腾讯用户举报年度分析报告》提醒网民小心中招,该报告称,旧闻复燃比例高、恐吓夸大刺激传播、失实报道多是该年度用户举报谣言的三大特点。

  去年愚人节前夕,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微信、知微还联合发布了《愚人节防骗指南》,该指南总结出谣言基本公式为:数字夸大大量图片=“客观可靠”的强大说服力。

  研究称,涉及疾病、金钱、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主题的“谣言”文章使用的图片数量多于其他主题的“谣言”文章。这几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往往使用多张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疾病类、健康养生类、金钱类、食品安全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则更多地通过夸大数据以增强说服力。“谣言”文章中引用的数据看似客观,实则并无权威出处,通过这种“引用”的方式来突出客观性、准确性,以达到夸大和断言的目的。如《太可怕了!未来80%的家庭将面临洗牌,有图有真相!》一文称:“未来十年,中国将出现癌症井喷,中国33%的家庭将耗尽所有的积蓄……超过1/4的人喝不上合格的饮用水……激素滥用:以前猪是10个月出栏,现在5个月就出栏了;鸡以前3、5个月长成,现在只需40天就可长到5斤多重。”一连串看似很“科学”的虚假数字往往能唬住不少读者。

   愚人节7大谣言都有啥?

   1 汽车水燃料将全面替代汽油

  中科院汽车燃料研究所宣布,一种历经11年研究的新型汽车燃料——水燃料将全面取代汽油和柴油。

  真相

  中科院表示并无此研究所,也无类似研究,经查源头为愚人节恶搞。

   2 微信将实行收费制度

  微信将实行包月用户会员及流量收费制度,用户每月缴纳10元可不限量发送微信,同时每产生1MB流量将收取1元人民币。

  真相

  微信团队表示,微信并没有实行该运营策略,微信基础功能均为免费。

   3 4月1日起不许打麻将

  从4月1日开始,所有麻将馆都将被查处,违规者凡60岁以下一律拘留5天并罚款5000~10000元,低保户一经发现终身取消低保资格,国家公务员取消公务员资格。

  真相

  警方表示从未收到上级下发的执法管理文件,该消息属于网络谣传。

   4 手机会使磁卡消磁

  身份证、公交卡、信用卡都不能和手机放在一起,手机工作时的电磁波会将卡片消磁。

  真相

  只有磁条卡才能被消磁,而公交卡、二代身份证都没有磁条。银行卡虽有磁条,但手机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不足以改变其磁条信息。

   5 中国公民赴澳洲免签3个月

  澳大利亚政府和中国政府近日达成双边协议,从下月起执行对等90天免签证条约。

  真相

  据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澳大利亚免签”的消息纯属谣言。

   6 一次性筷子能变笋干

  一次性筷子剪开分段,经过浸泡加料等等处理,和笋干的口感和外形都非常像。

  真相

  一名植物学博士经过多次实验,证明筷子变竹笋完全不可能实现。

   7 拆迁户引爆煤气罐致拆迁人员死亡

  中国湖北省孝感市“白桦镇于岭村”一名被拆迁户用汽油引爆煤气罐,致9名拆迁工作人员死亡。

  真相

  当地政府证实,“白桦镇于岭村”根本不存在,造谣者因涉嫌散布谣言被行政拘留。

   年度谣言分析报告发布

   约95%的谣言

   都未申请原创

  昨日,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2016)》,该报告显示,夸张的图片、惊悚的标题几乎是谣言的“标配”。从诱导分享技巧上看,道德捆绑最有效,利用公众的爱国热情等实现道德压力传播。

  报告分析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间,微信中被举报次数较多的2000多条疑似谣言文章,研究发现,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实报道类,占比达31.4%,主要包含社会政策/秩序、经济状况等内容;其次为健康养生类,占15.1%,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疾病和健康养身等内容;再次为奇闻趣事类主题,占比13.5%,主要涉及各类迷信怪谈和八卦等。

  在传播形式上,夸张的图片、惊悚的标题几乎是谣言的“标配”。约95%的谣言都未申请原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公众号编辑申请原创保护意识不强,但也很能说明大部分谣言都是公众号之间互相转载。

  从这些谣言的行文特点上看,标题负面情绪化易激发焦虑,正文貌似理性地提供解决方案,黑白双面配合来说服受众。报告认为,标题用词更加感性化,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读者情绪,而正文中更多的理性词语可使文章看起来更富有逻辑、可靠可信。

  从诱导分享技巧上看,道德捆绑最有效。在分析的谣言样本中,有22.2%的谣言中出现了诱导分享,即有要求读者转发分享等字句。其中,最多的是道德捆绑类诱导分享,即强调为了爱心转发,或者强调“不转不是中国人”。

编辑: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