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调查:基层学校为何流行有两张面孔"阴阳孔课表"?

29.09.2015  15:13

张贴在教室里的课程表往往是供上级部门检查的,而实际执行的却是另一张课程表——

各类群体关于“提高成绩,必须通过补课”的认识与行为

 

各类群体关于“提高成绩,必须多做练习”的认识与行为

 

各类群体关于“月考有利于提高成绩”的认识与行为

各类群体关于“给学生排名次有利于了解和督促学生学习”的认识与行为

在基层调研的时候,很多校长和老师反映文化课课时太紧,比较严重的增减课时现象实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我们认真对照课程标准与教材,感觉课程整体设计还是恰当的,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不至于如此紧张。面对现实中的“大面积踩线”,我们还是需要客观而中肯地调查分析。

一些学校课程表“张冠李戴”

2012年下半年,我们面向初中校长与学科教师组织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校长调查中选择题部分回收有效答卷182份,关于本校实际执行周课时数回收有效答卷143份。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品、综合实践等6门课程的学科教师调查回收有效答卷1484份。

调查主要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关于课时问题,了解真实的课时设置与教师期待的课时数;二是从教学活动管理的角度,看校长、教师对于某些做法的认识与行为。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行为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分歧与知行不一。

其实,在基层调研时,我们都知道,教室里张贴着的课程表是供上级部门检查的,班级中实际执行的课程表一般用粉笔竖写在黑板的最右侧。估计这是许多地方都存在的“阴阳课表”。

为了解“阴阳课表”现象的严重程度,我们请校长们分别填写“省教育厅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周课时数”与“目前学校实际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周课时数”,结果发现“两表”不一致的学校约占79%。

结合学科教师调查的数据,我们发现初中学校课时设置的主要问题是增加科学、数学与英语等文化课课时,大量占用信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间,自修课几乎没有。文化课的周课时数平均多上4—5课时。

学校应规范设置课程,但为什么文化课课时紧张问题还如此突出?这应该从教学活动管理方面分析原因。一些不当倾向的蔓延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