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名家话家风】李佩甫:乡土温情 至纯至善
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河南本土作家李佩甫先生所写的《生命册》榜上有名,由此李佩甫先生也成为获此殊荣的河南籍作家第一人。消息传来,极大地振奋了河南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也让河南人有了骄傲的资本。李佩甫先生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不仅让国人看到了河南人心中强烈的乡土温情,还传递出中原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以贯之,从未改变的。
李佩甫先生在茅盾文学奖上的发言:回忆做鞋的父亲
李佩甫 ,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河南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莽原》杂志副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佩甫先生自1977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10部长篇小说。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他称这是对自己创作的“一种鼓励和鞭策”。他在颁奖典礼上的致谢词围绕自己做鞋的父亲展开,每一次提到“zuoxie”二字时,他都特意提高语调,逗得全场大笑。
李佩甫先生的父亲从12岁开始外出当学徒,至60岁退休,共工作了48年。22年前,他给儿子李佩甫做了一双皮棉鞋。李佩甫先生说:“如今这双皮棉鞋依旧在鞋柜里放着,没有坏,我每年冬天还会拿出来穿”,言语间无比自豪的夸耀着父亲的手艺。但他同时说:“可我不知道我的作品22年后还有没有人看”。接着李佩甫先生就讲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有一次下乡,看见一个农民,那农民也是热情,随口与我攀谈起来,问我做啥的,我答他‘作协的’,他接着问‘哪个厂的?’我笑了,并没有搭话。他接了一句‘哦,个体户’”。在李佩甫先生眼里,父亲是个好鞋匠,而他不过是一个“个体手工劳动者”。就在我们采访的空挡,李佩甫先生还拿出来父亲给他做的那双皮棉鞋,鞋面干净明亮,果然是没有一丝的损坏,其父的做鞋手艺果然高超!
《河洛康家》:连富十二代的奇迹
32集电视剧《河洛康家》是由李佩甫先生做编剧打造的全面展示巩义市康百万庄园的康家作为“耕读之家”的家族风范。虽然“康百万”这个词是从慈禧太后的嘴里说出来的,但是广义上的“康百万”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对明清以来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中上自康家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从明朝到民国,跨越三朝历经400多年,其间多次得到朝廷赏赐,家族成员中最高时官至三品,有多个知府,富甲豫、鲁、陕三省,康家财富无以计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康家繁华的真实写照。这种写照在现在的康百万庄园中仍能找到踪迹,庄园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而庄园内的亭台房屋,花木草盛也无不在记录着这座庄园的兴盛历史。
李佩甫先生说他曾研究多年家谱,发现康家留下的不仅仅是万贯家私,也不仅仅是康家大院的繁华,还有备受后人推崇的“留余”文化。可以说“留余”,是康家家族文化的精髓,至今在康家大院里还悬挂着一块书有“留余”家训的匾额,此匾是康家郑重邀请同治年间翰林牛暄所写,与故宫的“正大光明”匾一起被称为中华名匾。“留余”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正文是: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河洛康家连富十二代并不是毫无来由的,而是这些康氏家族成员们世世代代遵守这些家风、家训的结果。
《生命册》:至纯至善的乡土温情
李佩甫先生是河南本土作家,《生命册》也是作为乡土小说获奖的。那在家风、家训的问题上,就不能不提这部小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土小说反映的是社会基层百姓的生活,是真实的生命状态。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我”吴志鹏,吴志鹏的身世凄凉,从小父母双亡,在村子里吃百家饭长大,在考上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的助教后,尽心尽力地为村里的人办事。后来商海洪流中的适时而退,为了一句承诺多方寻找梅村,都说明吴志鹏虽无父母教养,但在乡土温情的浸润下,也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这样的人在现在的社会中不多见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适时而退的魄力,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挥剑斩断利益的牵绊,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胸的。小说的另一个男主角“骆驼”骆国栋,他说过的话,欠下的债,他都会记得。他一直记得给一同在北京的地下室里苦心奋战过的弟兄稿费,也记得等有钱了就出一百本关于经典的书的约定,就算他看不到书出版了,也要把出版的费用拿出来。虽然最后他从楼上跳下自杀而亡,但他是以自己的“死”来换所有人的“安”。他是敢作敢当的人,是天生的领袖,若是战争年代,他会是一个好将军,能带出一支勇敢无畏的军队来。村里的支书“老蔡”蔡国寅,在村里拥有绝对的权利和无上的威望。他有军人的血性与担当,身为支书,大事小情都管:抱着襁褓中的“我”吴志鹏四处求奶吃,对春才偏爱,对知识分子杜秋月宽容,对神偷虫嫂,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需要他管得事情很多,而他也尽力处理着村子里的大事小情,不偏不爱,尽量公允。他是基层领导者的典范,是为民办事的好支书。至于村子里的其他人,也都有着乡土人的醇厚与善良,即使在某个时刻走偏了,也会在下一个时刻走回来。根在村里,在乡土里,那结出来的果实就一定在土里或者离土地不远。
传承家风的基础:父传子;提高问题的认知度
面对“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传承基础的问题,李佩甫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光辉灿烂。同时中华民族也是家国不分的民族,提倡爱国、爱家。家是社会最小的单元,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中华文化能够经过五千年生生不灭,就是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美好的东西传承下来了。文明是什么?就是文字史,以文字记载生活经验,成为照亮后世生活的明,这就是文明。这种富有启迪教育意义的生活经验,放置在家庭中就是所谓的家风、家训。传承家风、家训一方面依靠父传子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依靠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度,社会的宣传和教化等,可以使我们的路走得更好一点,或者生活的更健康一点。家风、家训问题的实质指的就是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每一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李佩甫先生说,我们的生活都在提高,希望在2016年可以少一些雾霾,多一些蓝天,希望大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