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重诺不打折——走近2019年“诚信之星”郭建华
图/王伟宾
□河南日报记者龚砚庆张笑闻
“一条路,走了半个世纪;一件事,倾注了全部心血。前半生,她把热血洒向三尺银幕;后半生,她带着使命穿行千村万户。从填补心灵的空白,到照亮脱贫之路。诚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说了就要做,做了就做好。一撇一捺写人格,一诺千金不打折。”
这是一段颁奖词,献给一位坚持43年为农民放电影的“老太太”——郭建华。1月18日晚,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2019年十大“诚信之星”,郭建华是我省唯一当选者。
“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为乡亲们放电影的小事,国家却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在开封市两会间隙见到正在参会的郭建华,67岁的她依然谦逊。
头发一丝不乱,衣着搭配得体,明亮的眼睛如同又在盯着一块洁白的银幕,走近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郭建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静静展开。
43年只做放映员
中国电影界有三个以“老太太”为微信名的女同志,近百岁的电影演员于蓝、我国第一代女摄影师陈锦俶和第一代女电影放映员郭建华。
“和两位老师比,我还做得不够多。”郭建华说。其实,43年如一日坚守农村电影放映阵地,用毕生坚守照亮贫困群众脱贫之路的诚信追求,用一部一部电影摞起来的人生,让她已完全担得起“老太太”之名。
1976年,大辫子姑娘当上了农村电影放映员。刚开始,乡亲们叫她“放电影的好闺女”;后来,孩子们叫她“放电影的好妈妈”;现在,大家都叫她“放电影的老太太”。
乡亲的亲,乡亲的情,伴着郭建华在银幕前从青春走向白发。
忆起当初的景象,郭建华依然无比幸福:吃过晚饭,乡间小路上,村民们成群结队,背着孩子,拎着凳子,说说笑笑地往打麦场赶;电影开始了,银幕之光不断映出乡亲们开心的笑脸。
撑起开心笑脸的,是郭建华背后的辛苦。她记得,有一天她同时为6个村放电影。她骑车跑片通宵不停,黑灯瞎火,荒郊野外,道路不平,摔倒了,抹掉泪与汗,继续往前赶。“我们叫电影消夏夜。”她笑着说。
从拉板车、抬机器,到骑着自行车、开着手扶拖拉机去放映,现在则是开着汽车去放映。在赶往农村放映场的路上,郭建华一跑就是43年。
一句承诺坚守一生
“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
就是这样一句承诺,让郭建华坚守在乡村,当了一辈子的农村放映员。
据不完全统计,在她当放映员的20年里,共为观众放映1.3万多场电影;当站长和电影公司经理的23年里,共组织放映故事片、科教片14万多场次,观众已达上亿人次。
这份坚守,缘于电影《焦裕禄》里的一个镜头。“风雪中,焦裕禄拉着板车走到一对老夫妇的家里,坐在炕头上亲切地说:‘老大爷,我是您的儿子,要过年了,我过来给您送点粮食。’就是在焦裕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我坚守农村,为人民输送精神食粮。”郭建华说。
心里有了这份承诺,再苦再难也没改变。
两个女儿,都与电影结缘。正放映时腹痛难忍,乡亲们用板车把郭建华送回了家,大女儿早产。接生婆说放弃吧,当军医的丈夫一把把女儿紧紧搂到怀里,两个多小时后孩子眼皮一动,有了生命迹象。因为当时放的电影主题曲是《红梅赞》,大女儿起名红梅。
生二女儿时,同样被乡亲们从放映场送回了家,到家一个小时就生了。“雪里梅花耐霜冻,就叫雪梅吧。”她说。
放映结束在路边等车啃冷馍,家中的孩子饿着肚子等妈妈回家,苦与难,没挡住郭建华的坚持,她与乡亲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从2017年起,郭建华开始将更多关注投向扶贫攻坚,决心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在看好电影的同时,树精神、增智力、长志气,学到脱贫致富本领。她带队深入到全区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9个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建立了100个农村扶贫电影放映点,近三年来组织放映扶贫扶志故事片、科教片近万场,观众达150余万人次。
时时处处为乡亲
2008年,55岁的郭建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当,就是12个年头。
作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2年来,郭建华先后提出了“关于国家支持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关于支持全国中小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大花生产业提质增效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等29件建议,件件被采纳。
“这都是我利用放电影的时间,一个村、一个点调研出来的。”郭建华说。
她还为农民的“花生经济”鼓与呼,连续5年带着开封花生上全国两会,拍摄了《咱家花生好收成》系列科教片,推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
“年年带花生,年年不一样。花生品种是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现在我们的花生已经上了国际航班。”她开心地说。
如今的郭建华,依旧坚守在农村电影放映一线。
初心不改,使命长担。一句承诺坚守一生,郭建华心中饱含对党的忠诚、为民的情怀。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