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共创一流——郑州大学一流建设发展论坛之夯实学科基础助推一流建设(二)

04.12.2018  01:00

      编者按: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要求:完成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实现学科重点突破,构建引领学科发展的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形成“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科研基地和交流合作中心”。为更好地把握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与任务,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现推出“凝心聚力、共创一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夯实学科基础、助推一流建设”专版,刊发发展规划处、学科与重点建设处关于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文章,展示6个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特色优势和努力方向等,旨在凝聚共识、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主动作为,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凝聚合力 深化内涵 全面推进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一流学科建设
                                                                              医学院副院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刘章锁

  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学科主要依托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等一级学科,面向区域高发肿瘤这一重大健康挑战,以肿瘤防治分子机制和关键技术为科学问题,传承本学科在食管癌防治领域的优势特色,开展从基础到临床、由个体到人群的肿瘤防治研究,实现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带动相关学科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根据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学科是我校布局启动的6个一流学科建设,也是重点建设、近期实现突破的3个一流学科之一。第一步目标是到2020年,临床医学ESI学科排名进入或逼近前1‰,全面提升我校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一、建立健全组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和科学指导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和实施方案。定期发布通报、简报,督促各单位工作开展。制定科研奖励和评价体系,提高学科科研产出。组织专家到附属医院开展临床科研与学科建设讲座,提升科研积极性。
   二、整合校内资源,突出重点,凝练学科方向
  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学科建设点多面广,我们坚持突出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相结合、相促进的原则,由科学指导小组在原有肿瘤防治4个学科方向的基础上,打破院(系)界限,结合我校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实际和各有关医学院(系)凝练上报的方向,凝练增加了5个临床与转化的学科建设方向,并确定了目标任务。
   三、强化法人学术单位学科建设,点面结合,凝聚合力
  学校明确以附属医院为代表的法人学术单位作为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其学科支撑作用,在高层次人才管理、重大项目申报与重大工程项目确立、科研编制配置、研究生招生、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我们目前确定的ESI目标,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切入点和抓手,通过这个切入点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其他方面的综合提升。
   四、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建设高水平学科团队
  我们着力构建开放、多元、灵活的刚柔结合的人才引进模式,重点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海外人才、学科和科研团队,大力招收优秀博士、博士后。目前各附属医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初见成效。
   五、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科建设做好支撑
  整合相关院(系)和附属医院科研平台资源,加快推进肿瘤防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构建校级科研机构,加强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目前,50多个科研团队已经入驻医科院转化医学平台开展工作,实验动物平台即将投入使用。各附属医院也相继建成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六、加强开放合作,汇聚外部资源
  进一步加强、拓宽与海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联合科研课题,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创办海外SCI学术期刊,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为吸引汇聚海内外人才、加强学科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国际化水平、全球影响力,带动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临床医学ESI排名系数从2018年初的前2.77‰提升到前2.07‰,世界排名从884上升到854,发展成为我校ESI最有竞争力的学科。该学科相关领域获得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2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0项。孙莹璞、王立东、张金盈、余祖江等教授团队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Gut》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五附属医院、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获批建设经费7.5亿元。依托附属医院建设的国家心血管、器官移植、儿童、脑血管、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相继启动,成效显著。附属医院获“河南省省直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43个。当前,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学科一流学科的建设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将进一步振奋精神,加强协同,克难攻坚,勇于创新,为如期实现建设目标而共同努力。

 

                                                                          凝心聚力 着力推进绿色催化一流学科建设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 李中军
  绿色催化是郑州大学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之一,主要依托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需求,以总体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催化学科体系。
  经过建设与发展,绿色催化学科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形成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中科院院士3人、国家杰青1人(2018)、长江学者1人、青年千人2人(2017)、国家优青1人(2018),上岗学科岗特聘教授18人、青年拔尖人才15人,入站师资博士后17人;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2017年以来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100万以上企业横向项目8项,在《Chem. Soc. Rev.》《Nature Chemistry》《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获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研究平台3个,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大连化物所、国家纳米中心等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研究中心3个,与国内外知名教授合作组建研究团队4个;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面向未来,绿色催化学科将对照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设,快速提升学科水平。
   一、深化内涵,凝练方向
  结合绿色催化学科研究优势,交叉融合,优化布局,从绿色催化相关理论与机制、新反应、新材料、新工艺及工程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凝练,建设以绿色催化为核心的学科生态体系。
   二、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对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根据学科发展需求,以海外专场招聘会、青年学者国际论坛等形式,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积极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青年千人等项目;择优招收师资博士后,充实壮大科研队伍;聘请学术造诣较高的知名教授为兼职教授,与现有科研团队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全面带动绿色催化学科发展。
   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
  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提升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与中科院研究所合作建立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整合资源和物理空间,进一步提升内涵、突出特色,加快筹建绿色催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四、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推进“化学国际化班”“化学菁英班”建设;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国内外访学制、基地班滚动制、科研训练制、毕业班综合素质答辩制等育人制度和模式;科教融合,与中科院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积极推进与海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设立专门经费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派遣本科生和研究生赴海外学习。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与国外一流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建设研究平台,推进科学研究国际化进程;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加大国外(境外)引才引智力度,引进国际一流学者建设特色团队,提升学科创新水平,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国际联合实验室。

 

                                                                        学术为本 打造资源材料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
                                                                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利国
  河南省是资源材料产业大省,1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三位,10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三,耐火材料与超硬材料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但资源材料产业面临的能耗高、污染重、产品低端等问题是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
  资源材料一流建设学科依托河南省资源和产业优势,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物理学等学科为基础,致力于解决“资源—材料—制品—废品/资源”材料生产及应用整个全寿命周期一体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构建资源材料学科新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材料科学学科ESI排名进入或逼近前1‰,力争获国家三大科技奖1~2项,在复杂矿物资源绿色选冶、矿山与化工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多尺度智能材料设计、超硬材料的光电功能化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在极端服役条件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制品成型工艺、宽幅无铟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高通量外源等离子体镀膜等方面形成突破性技术。
  资源材料学科对标建设目标,成立了以关绍康副校长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进程,围绕学科内涵,凝练4个学科方向并组建学术团队,包括刘炯天院士领导的矿物加工及材料化团队、何季麟院士材料设计与绿色冶金团队、申长雨院士领导的材料先进成型与模具技术团队以及单崇新杰青领导的耐火及超硬材料团队。
  资源材料学科以学术体系为主线,以知识体系构建为目标,协同致力于解决资源材料全生命周期中的选冶深度融合的高效分离与提取工艺及理论、短流程原镁冶炼等新理论和新技术、多尺度智能材料设计理论、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模具优化设计理论、耐火材料高性能化和超硬材料功能化理论和技术等。
  资源材料学科创新学科组织体系,以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学科建设组织平台,协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工程学院、化工与能源学院、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建设单位,打破原有的行政体系,以学科方向为主体,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学科以“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及国际学术期刊建设为抓手,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提升解决全球资源材料学科领域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的能力,引领全球资源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学科在加强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的国家级平台建设,包括绿色选冶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资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实施科教融合发展战略,推进与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在豫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
  经过一年的建设,材料科学学科在2018年9月的 ESI排名为世界第341位,提升了62位,千分位逼近4‰;总被引次数增加了6009次,篇均被引次数提高了2.014次,高被引论文增加了21篇;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1篇,在《Advanced Materials》《Adv. Funct. Mater.》等一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学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新增“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资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河南省推荐并完成上报;绿色选冶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河南省推荐并完成上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7项等。
  对照目标,资源材料一流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