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 干渴之城兴水之梦

29.04.2016  10:24

  编者按

  水,曾经是许昌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如今却成为许昌的魅力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

  随着三大水利项目的成功实施,许昌市从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一跃成为因水而美的“北方水城”。满城清流赋予许昌无穷无尽的灵动,水多、水美成为许昌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让许昌充满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独特魅力。

  一滴水折射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一条河反映一个地方科学发展的实践。许昌市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精心谋划三大水利项目,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协调发展,“大水利、大城建、大文化、大生态、大旅游”同步推进,着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传统文化、拥有优美环境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使城市因水而美、缘水更盛,被水利部专题调研组称为“我国中西部资源性缺水型城市治水的典范”。

  许昌的治水历程,从理念、规划到建设、实施,都体现出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很强的学习、示范、借鉴意义。为此,本报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董学彦本报通讯员赵丽娟李新

  盼水——几代市民的缺水之痛

  4月28日下午,20多只小野鸭,在许昌市区清潩河里游弋。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冲淡了都市喧嚣,尽显着人水和谐。几位凭栏而望的老人连声感叹:很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景象了。

  许昌有着“莲城”美誉,但数十年以来一直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的1/10,不足我省人均的一半。上世纪80年代,许昌曾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

  几乎每个“老许昌”,都有挥之不去的缺水之痛——夏天自来水供不上,半夜还在街上排着长龙等接水。家属院修蓄水池,晚上接、白天用。上班人人带两个大水壶,下班带水回家做饭……上世纪80年代,一些工厂因水资源不足被迫停工减产,国家棉纺厂、泰国正大集团曾有意在许昌建厂,受水资源紧缺限制,不得不易地而建。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面对缺水之痛,历届市委、市政府和数代许昌人都在兴水利、丰水源上做了艰苦不懈的努力。然而,解水之困,何其艰难。许昌市区生产、生活和生态景观用水每年仍然要花大笔资金调济购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缺水少水,已成为许昌发展的最大短板。

  治水兴水,已成为许昌市民的最大期盼。

  2013年5月,许昌被纳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缺水的许昌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许昌市委、市政府因时合势,科学谋划了总投资近60亿元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许昌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三大水利项目,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兴水活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