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灵井镇霍庄村社火产业很兴旺

24.01.2017  20:40

      “我是新疆伊犁的,我订的100对舞龙什么时间发货啊?”

      “我是陕西的,300只‘金鸡’啥时能到?”

      ……

      “今年接的订单多,客户都急着要货。”1月17日,许昌县灵井镇霍庄村村民霍瑞亭接完几个催货的电话,抹了把汗涔涔的额头。在该村200多平方米的龙腾戏剧店里,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社火道具、戏剧服饰,几名员工在装车。霍瑞亭是这家店的老板。

      在村里鑫正戏剧用品有限公司,20多名女工在加工舞台鞋,对成品的检验、打捆、装箱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段时间忙得很,昨天我们一直熬到深夜。”该公司负责人霍帅兵说,“我公司上了一条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产品仍供不应求。”

      霍庄村做戏剧用品已有百年历史。清末,村民们就开始加工一些唱戏用的服装、长髯等。改革开放后,大家都逐渐富裕起来了,每逢过春节都要舞狮子龙灯。村民们看到了这一商机,就开始试着动手制作舞狮、龙灯、旱船、宫灯、花灯,村里的社火产品逐渐成了“气候”。

      霍庄村的社火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各地,已占领长江以北60%的市场份额。上QQ、登微博、发微信已成为村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该村开淘宝店的青年姚永恒说:“我们‘玩’出了名堂。冬闲时节,当不少人在聊天喝茶的时候,俺村的群众可没有闲着,都忙着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姚永恒介绍,每年从10月开始,订单就逐渐多了起来,开网店的农户坐在家里的电脑旁打理自己的网站,上淘宝,用旺旺,轻点鼠标,敲击键盘,一笔笔生意便谈成了。

      村民们“触网”后,不再局限于销售社火产品,他们把周边的腐竹、粉条、蜂产品等土特产也纳入经营范围。“土老板”搭上电商快车,让本地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远销全国,村民们在从“在地农业”到“在线农业”的转变中尝到了甜头。

      “我们村共有400户2000多口人,80%村民都从事社火产品、戏剧用品的加工生产。”该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说,为了将这项产业做大做强,许昌县有关部门正在帮助灵井镇规划社火道具等民俗文化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