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创新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记郑州大学服务机器人竞赛与创新实验室(图)

16.06.2017  13:45

      6月4日,2017国际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决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张大伟老师指导的服务机器人竞技与开发团队作品《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参加了此次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从105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特等奖。
      张大伟老师指导的服务机器人竞技与开发团队,主要以本科生为主,历经三年自主完成了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实现了稳定高效的自主跟随和手语交互控制,为郑州大学产学研结合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彰显了和平友好、文明互鉴的丝绸之路精神。


        克难攻坚 捧得“丝路”大奖
      团队成员介绍,随着语音交互、实时地图构建、人工智能等机器人关键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机器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然而一些残障人士并很难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在中国,有超过两千万的听力及语言残障人士,为了让这部分小众人员也能融入到高科技的环境中来,他们专门为语言障碍者研发了《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更加凸显科技和人性的交融。
      自今年5月提交了2017国际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的报名材料之后,他们便着手准备这场比赛,留给他们的时间只剩半个月了。在这半个月里,他们有一大半是在实验室里过的,通宵准备比赛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大家一起在这通宵做参赛作品是让我最难忘的时刻,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感觉很好。”实验室成员赵金华说。
      准备比赛的同时,全队唯一的大四学生、队长毕成还要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和答辩,顶着双重压力,他对于作品的细节部分更加苛求,在这样的压力下,所有成员都不敢放松,这反而逼他们做出了更加满意的作品。
      “你们比我更有勇气,更执着,看到你们做的东西能够被专业大赛认可,我真感到高兴。”拿这份“丝路”大奖后,张老师激动地对他们说。
      此次大赛是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开展广泛的机器人技术竞赛和交流,引导“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深度参与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品研发,加深相关国家和地区青年间人文交流与友谊,促进国际智能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大赛倡导和平友好、文明互鉴的丝绸之路精神,是丝绸之路精神与创新驱动理念的结合。


      师生齐努力 培植领先团队
      团队研发的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不仅能够自动翻译手语,而且还能对聋哑人的提问做出回复,更方便的是,只用一个小小的手势,机器人就会自动跟随着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与残障人士交流。该作品与以往手语交互机器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者可以不用戴任何传感器,只需对着机器人的摄像机镜头做出动作,就可以直接实现与机器人的手语对话。
      原来,他们使用了针对手的跟踪技术,该技术能够靠分析三维信息识别每个手指的弯曲,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人的四肢动作的稳定跟踪,能够快速把人物和场景分离。就目前来说,该技术在其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15年7月,毕成在张大伟老师的帮助和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实验室,并确定研究领域为服务机器人。这个实验室不同于其他的实验室,研究方向开放灵活,不拘一格,会根据社会需求和团队研究不断调整。
      2015年是人工智能应用的萌芽阶段,他们在研究机器人3D视觉等诸多热门领域下了不少功夫,暑假期间,实验室完成了一台公共场所讲解服务机器人“米粒”,受到了不少关注。
      如今他们团队则主要做手语交互与机器人的整合。2016年末,三名学弟的加入为实验室注入新鲜血液,毕成从人脸识别、手势控制、物体跟踪功能开始教他们,一年下来,现在他们已经可以独挡一面,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的诞生,就少不了他们的贡献。
      快速的进步,还得益于他们边学边比赛,他们先后了参加了多次机器人大赛,都取得了好成绩,先后斩获昆山•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平时张老师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大的领域方向,剩下的我们自己的去研究,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张老师为人随和,对我们的要求也不死板。”毕成说。


      多力齐发 打造创新沃土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不但要求我们完善自身的知识和本领,还要求我们把这些东西变成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为一带一路这个宏伟目标添砖加瓦。”毕成说,“未来非技术型劳动力将更多被机器人取代,并且制造业是国家战略的基石,也是我国提升大国实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机器人的各大关键技术就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一个重要发力点。
      一直以来信息工程学院就高度重视学生“双创”工作,积极探索学生培养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学院专门开辟了1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设立了智能机器人、电子设计创新、ACM程序设计等多个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创新训练提供平台,同时设立专项经费对学生创新实验室进行支持,资助学生参加创新和竞赛活动。
      信息工程学院李海涛老师表示:“学院还会举办各类的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做到学有所用。
      “校内多个部门都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端口,并且有一整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包括学分认证,创新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和管理办法等等。”郑州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红英介绍。
      不仅是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北校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校还在10个院系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工作室建立了1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校不仅给予学生场地和资金支持,还会将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推向校外的优秀基地。学校还建立了创业导师库,学生有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关导师咨询。张红英说:“目前,学校正在努力完善政策,保证能在创新创业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学生记者 宋钇凡 折辰慧 罗碧)
                                 

                              信息工程学院服务机器人竞技与开发团队获得2017国际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特等奖

                             

                                                              团队发明的公共场所讲解服务机器人“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