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以诚育人 以勤科研——记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郭巧能教授(图)

19.09.2017  20:28

从1986年任教至今,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郭巧能教授已经度过了32个教师节,教授了15门课程。多年来,她凭借激情的课堂,有趣的讲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她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投身于在科研,是师生眼中令人敬佩的“拼命三娘”。近五年来,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获得38项教学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共计3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发表科研论文12篇(其中SCI共6篇,EI共6篇)。作为2017年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师代表,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执教心路。


兴趣伊始,物理探索不止步

怀揣教师梦,踏入师范大学物理专业就读的郭巧能兴奋异常,因为当教师和学物理都是她的梦想。她说选择物理是兴趣使然,“我从小就喜欢物理,我看到自然界现象与别人看到自然界现象时不太一样的,我喜欢去思考,比如看到一棵静止树,就会想这棵树肯定以某种形式运动,那么它是如何运动的呢?

其后的三十多年间,郭巧能也凭着对物理的热爱,全身心投身物理学习与研究,在科研路上不断探索,使“兴趣”成为她教学和科研的一大亮点。

比如,美丽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那为啥太阳从东方升起?其原理是万有引力定律。”郭巧能常用“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使用这一原理就有了发射卫星,开辟航天科技新领域。”督导专家们听课后纷纷评价:授课方法很独特,一问一答,学生听的津津有味。

学生们总这样说:“老师,你把那些看似死的、机械的知识给讲活了,让我们在生动有趣的过程中接受了知识、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凭着“兴趣”,1986年大学毕业后,不到20岁的郭巧能在地市级大学任教没几年,就毅然决然抛弃了每天较为清闲的生活,抱着为国家教育科研事业多做贡献的想法,选择继续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


亦师亦友,真情热情打动学生

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郭巧能从未忘记身为一名公共课教师的责任,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学物理》这门课程中去。“我就是喜欢学生,把学生当成了我自己的孩子。”她用行动证明,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数学物理不分家,是郭巧能一直信奉的观点。为了让大一的同学更好地学习物理,在下学期的课程开始之前,她总是利用寒暑假帮助学生打牢微积分知识基础,预习好大学物理,为学好教好物理做充足的准备。

郭巧能的课堂更是可以用“激情四射”四个字来形容。给水利与环境学院上课的一次次经历让她印象深刻:学生听到深处,发自内心地鼓起了掌,掌声使她越讲越有激情,越讲越想把物理学的思想展现给他们。课堂上的互动延续到了课下,“打成一片”是她与学生相处的日常情形。

喜欢问我问题的学生,我非常欢迎;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不找我交流,我主动找他们总可以吧。”不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上的不如意,郭巧能总是会用自己的经历来安慰他们:“老师也走过弯路,老师也有过失败,这些我都不去在乎了,你们这么年轻,还怕什么?

从2013年至今,郭巧能针对本科生组建了150余人的科研兴趣小组,目的就是不让他们荒废大学的时光,在大学四年里多学知识、多做科研,少走弯路。 郭巧能对自己严格要求,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大学不留遗憾。她常对学生叮嘱,大学的规划很重要,围绕这个目标怎么走,大目标定好以后,小细节怎么把握。“郭老师每次都会把任务规划得很细,今天没完成的任务原因在哪儿,都让我们想清楚。”郭巧能的研究生韩雪杰说道。


全心投入,“拼命”精神做科研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给这个世界做一点儿贡献吧。” 郭巧能对这一想法身体力行。

1992年,郭巧能进入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学习,师从要求严格、学术造诣深的硕士导师范希庆教授。读研期间专心治学,每天早出晚归埋头做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巧能在研究生毕业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留校任教的资格。

后来,正是扎实的功底、执着的追求使其脱颖而出成为霍裕平院士的博士生。在霍院士亲自指导下,郭巧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研创新思路。同时,霍院士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也使得她也越来越坚信科研是一点点做出来的,要想做出成果是需要时间的。她潜心科研,终于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平时,郭巧能一边在主校区带着本科生《大学物理》课程,一边在南校区进行科学研究,每天两个校区来回跑。“我每天都要进实验室,来之后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生有问题随时问,有疑问就解决,我认为好的科研都是慢慢磨出来的。”郭巧能说道。

要想在科研工作中做出成果,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郭巧能为了能在科研上投入更多时间而不影响教学质量,她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忙的时候可能一夜不睡。郭巧能的研究生刘强和本科生胡良魁、张政格格、王鲁钰等说:“我们常常会在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收到郭老师发来的消息。

韩雪杰用“”来评价郭巧能,“我们暑假留校做实验时,郭老师每天都来实验室,问我们实验的进展情况,并给出指导意见。”也正是郭巧能对科研拼命的态度,郭巧能的学生们也更加努力,晚上十一点实验室的灯还总是亮着,即使周末晚上,仍有学生抱着电脑去请教问题。(学生记者 李冰 韩芸泽 罗碧 撰稿)

                 

                                                          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郭巧能教授(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