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郑州市120中心 一个电话救一条人命

27.11.2014  12:46

河南商报记者宗雷被任命为“调度科科长助理”,昨天她已正式“上岗

河南商报在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挂“记者蹲点单位”牌,图中左为该中心调度班长黄金鸽,右为河南商报记者宗雷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最接地气儿”的新闻,今年10月14日,河南商报在省会媒体中率先开展到一线单位“挂职”蹲点的实践活动。

活动第一季,5位记者分别蹲点郑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金水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郑州市房管局办事大厅、郑州市陇海马路街道办事处陇海东路第一社区、郑州火车站,与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起上下班,传递了老百姓的声音。

首轮蹲点活动,获得各方一致称赞,他们希望这种活动能长期持续下去。这不,不少单位得知消息,纷纷向河南商报发出邀请。郑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翟月修说:诚挚欢迎商报记者到郑州市城市管理局“挂职”体验,每人至少半年。

在这种情况下,商报“记者蹲点”活动第二季昨天正式启动。为你蹲点,请你说话,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和建议,别忘了与我们互动哦!

对大多数普通市民来说,120也许只是一个电话号码,但对救援人员来说,每一次电话铃声响起,都可能关系一个人的性命,关系一个家庭的幸福。

电话两端,求救者与救人者,发生着怎样的故事?昨天,河南商报记者宗雷蹲点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她将深入一线,为你带来不一样的急救故事。

河南商报记者 宗雷/文

首席记者 杨东华/图

故事

一个电话,救了一条人命

今天,我们想给读者们讲一个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儿。

今年10月30日,120指挥调度大厅调度员接到一个急救电话:一位老人在吃丸子时不慎将丸子卡在喉咙里,两三分钟后就蹲在地上喘不上气,脸憋得通红。

气管异物,这个高致死率的急救事件,牵动着调度员的心——这种意外多发生在老人与小孩身上,往往一口气上不来,人也许就不行了。

从背后抱住老人,双手叠放在老人腹部上,用力不断挤压。我们已派120急救车了,注意保持电话畅通……”调度员在电话中指导老人家属对老人进行急救。幸运的是,等急救车到达患者家里时,老人的家属已在120调度员的指导下,将卡在老人喉咙里的丸子顺利清除,老人呼吸基本恢复正常。

家属在表达感谢的同时,也在感叹:一个电话,救了一个人的命啊。

在有些人眼里,120只是一个电话号码,而在患者家属与120调度员眼里,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每一天,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20指挥调度大厅,当每一次电话铃声响起,调度员都绷紧了神经:一个电话,都可能关系一个人的性命,关系一个家庭的幸福。

消息

商报记者蹲点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电话两端,求救者与被救者,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又有哪些事儿值得你我思考?与死神赛跑的急救一线有哪些不为你我了解的故事?

昨天,河南商报“记者蹲点”第二季活动来到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下午4点,河南商报执行总编辑关国锋和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工会主席赵新珍在调度大厅共同为“河南商报记者蹲点单位”揭牌。

揭牌仪式上,赵新珍宣布,根据河南商报“记者蹲点”活动需要,经中心研究决定,任命河南商报记者宗雷同志为“调度科科长助理”,协助做好120急救派诊救治工作。

她说,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郑州急救准确定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同行业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赵新珍同时建议河南商报记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现中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得不到位的,在市民服务保障方面有好的建议、意见,要及时与中心沟通。“我们一定在第一时间内做好落实工作,使工作做得更好,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

期望

记者只有深入一线,才知道老百姓需要啥

兴商润民,影响河南”不只是一句口号,河南商报一直在努力做有影响力的新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新闻战线“走转改”,也不仅仅是口号,河南商报一直在探索“最接地气儿”的新闻。

关国锋说,河南商报“记者蹲点”活动进行到了第二季,遴选的都是与民生利益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基层单位,“我们要求每位蹲点记者杜绝走形式,至少脱产两周,并在蹲点结束后与蹲点单位保持长期联系。

他解释:“记者蹲点,一是让年轻记者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体味各单位各战线的酸甜苦辣,发现他们的平凡与不平凡;二是挖掘平时看不到的新闻,搭建蹲点单位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不能让记者坐办公室,得让记者深入一线,接电话,跟急救车,这样才能知道急救人员在干啥、老百姓需要啥。

(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