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报业集团记者一路同行记录下每一次的感动

15.02.2016  14:35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一路同行

   记录下每一次的感动

  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

  中原网讯(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张冀飞 文/图)国家一级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宽,和他的老伴王淑荣,用17年心血养大了5个孤儿,以及身患渐冻症的外孙王海龙,组成了爱心家庭“王宽家+”。“王宽家+”,一个没有血缘关系却血浓于水的特殊家庭,传递着朴实无华但可歌可泣的正能量。郑州报业集团一直关注的这个大爱故事,不仅感动了郑州,感动了河南,更感动了中国。

  昨天晚上,央视一套播出“2015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众望所归的王宽代表“王宽家+”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并且和去年郑州报业集团全国率先报道的“陇海大院”一样,作为10位获奖人物的最后一个压轴出场。当王宽和夫人王淑荣站在舞台中央,举起奖杯,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现场很多观众热泪盈眶……

  而在王宽家得到央视通知进京录制颁奖典礼,郑州报业集团的记者团队便一路相随,记下了许多感人瞬间。

  出发

  风雪天赶赴北京

  接到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的通知,全家要进京去录制颁奖典礼,王宽和夫人王淑荣并没有特别激动,他们收养5个孤儿,十几年间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当然,老两口还是很高兴,因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属于王宽家,也代表着郑州形象,传达着河南声音。

  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就要到北京,王淑荣挨个给孩子们打电话,让他们准备行装,然后让最小的汪欣负责买火车票。

  订的是早上9点的高铁票,7点左右,孩子们就陆陆续续赶到了。

  老大汪海波来得最早,他娴熟地把海龙从床上抱到轮椅上。

  汪雯和汪欣则帮助王淑荣给大家准备早餐。

  老二汪文胜和老三袁钱粮,则把要带的笙、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精心装好。快到8点的时候,社区送他们的车到了。为了不让司机师傅多等,王淑荣嘱咐王宽带齐每天要吃的药,催孩子们抓紧吃点早餐,自己则用电吹风给王海龙做发型。海龙是个爱美的小伙子,特别在意头型,而姥姥最懂他的心意。

  8点30分,送王宽一家的商务车来到了郑州东站的进站口。与受邀到北京采访此次活动的郑州报业集团的5名记者会合。当日室外天气很冷,见面后大家嘘寒问暖,像一家人。

  从出门开始,老大汪海波就承担了护送王海龙的职责,抱上抱下,一路推行。在他们的少年时期,当海龙的渐冻症发作后,就是比他大2岁的汪海波一直负责用轮椅接送他上学。

  临上车前,“王宽家+”和“王宽家采访小组”合影留念。大家面对镜头,异口同声地说:“加油!

  火车启动不久,车窗外飘起了雪花。途中,雪越下越大,等列车到达北京西站,已经是12点30分了,晚点了近一个小时。

  下车后,王宽与“感动中国”栏目组的工作人员联系。车站外的广场上,西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子一般,王淑荣和汪海波也帮助王海龙把衣服包裹得更严实。所有人很快上了前来迎接的车。开车的师傅说,要去央视位于大兴的“星光影视城”,“感动中国”就是在那里录制完成。

  彩排

  故地重来感慨多

  到达“星光影视城”之后,王宽一家人在梅地亚酒店安顿下来。记者在入住的房间里和他们聊天。

  王淑荣介绍说:“我们来这里录过央视的《星光大道》、《向幸福出发》、河南卫视的《中国感动》等节目。虽然是故地重来,但他们对《感动中国》的舞台还是充满了期待。”

  当天晚上,王宽夫妇接到节目组的通知,第二天上午9点半之前要赶到演播厅,熟悉现场环境和节目流程。

  第二天上午9点多,记者和王宽一家人早早来到了演播厅。这里有近百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准备工作。在演播厅观众席后面的墙上,有历届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浮雕群像,而红彤彤的“感动中国”4个大字更是令人振奋。

  当天上午,其他获奖的感动中国人物也大都来到了现场,但重要的是走流程,在流程中发现问题,调试灯光和机位。现场导演很有经验,耐心又细心,对走台的嘉宾的问题观察全面。在“王宽家+”上台后,特别是王宽要现场表演唱段,孩子们进行伴奏时,发现负责给海龙推轮椅的汪海波没有动作,站在后面显得僵硬。他们立即决定借来笙,让他坐下也吹起来,加入兄弟姐妹们的大合奏。

  王宽家压轴出场

  上午流程结束后,导演通知,下午就要进行正式的彩排了,王宽夫妇和孩子们都要换上正式上台的服装。届时,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都会到场。

  下午通知是2点半开始。王宽家和我们又是提前半个小时就入场了。不久,电视屏幕上两个熟悉身影出现在舞台上:敬一丹和白岩松!最近几年,一直是他们联袂主持《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庄重大气,声情并茂,珠联璧合。

  王宽家被安排到10个感动中国人物最后一个出场,其分量可想而知。当身着正装的王宽夫妇出现在舞台上,在聚光灯下向观众挥手致意时,我们感到了强烈的震撼。这对高风亮节、大爱无疆的老夫妇,终于获得了爱的最高礼遇!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一路同行

  记录下每一次的感动

  白岩松赞“老艺术家风范

  负责访谈部分的是白岩松,他如同拉家常般,很快就让王宽夫妇打开了话匣子,但刚开始没多久他就暂停了,他说,要把最想说的话留到正式录制时再说。但他还是夸奖王宽夫妇,台风特别稳健,从上面的台口走到舞台中间的那段红地毯,两位老人手拉着手,面带微笑,步履不紧不慢,始终与观众有交流,一看就是老艺术家的风范。

  敬一丹负责朗读王宽夫妇的颁奖词。彩排结束之后,白岩松晚上还有活动先行离去,敬一丹跟王宽一家在一起亲切交流。当得知王海龙是渐冻人,手脚已经不能动,她主动上前与海龙握手,询问海龙的情况。得知海龙歌唱得很好,去年还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她给海龙点赞说:“有时间听你唱歌啊!

  记者上前请敬一丹谈谈她认识的“王宽家+”。她说:“每一年在感动中国现场,遇到的都是好人,但是好人也是分不同类型的,‘王宽家’是这个舞台上以前没有呈现过的类型。爱和善意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的,王宽老师卖唱育孤的故事,观众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他的精神,颁奖词做了最好的概括和总结。

  颁奖

  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彩排非常顺利,当晚,记者不忍打扰两位老人,希望他们早点休息。但当得知记者为了工作耽误了晚餐时间,准备泡方便面吃时,他们把在餐厅打包的几样完好的饭菜给记者送到了房间,令记者非常感动。

  来京的第三天,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王宽和家人得到通知,当天下午2点30分正式录制,我们都开始进入了“倒计时”状态。上午8点多,记者偶然打开宾馆的电视,发现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正在播出“王宽家+”的故事,于是急忙赶到同一层的王宽夫妇房间,让他们也及时收看。下午就要正式录制《感动中国》,上午又有之前采访的电视台播出他们的专题节目,不能不说是个巧合。

  这档节目,播出了近一个小时。这个节目拍摄时,因为王淑荣过71岁生日,记者前往采访并帮助他们拍摄全家福时,曾经遇到过栏目组的拍摄人员。他们在王宽家待了两三天,拍得很精细。电视上出现孩子们一起高唱生日歌的画面时,王淑荣禁不住红了眼眶。

  在下午正式的录制现场,特别是给最后压轴出场的“王宽家+”颁奖时,央视播出的人物介绍短片,让更多人回顾了王宽夫妇17年间感人肺腑的奉献经历,特别是短片一开头,在铿锵急促的锣鼓点中,在风雪交加的深夜里,王宽奋力蹬着自行车,前往茶楼去卖唱,令人一下子陷入那种特殊的情景当中。

  所以,当王宽夫妇从舞台高处的台阶上携手走下,负责访谈的白岩松迎上前去,第一句话就是:“看到你们老两口走下来,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苦尽甘来’!

  所以,敬一丹念出的颁奖词里,有这样的结语:“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所以,当颁奖典礼结束,记者采访离席的观众时,几个北京的小朋友异口同声说:“我们确实被王爷爷感动了,他是个特别有爱心的人,乐于帮助别人,牺牲自己的健康去照顾孤儿们,靠卖唱来养活他们,我们觉得他是我们见过的最可敬的爷爷!

  …… ……

  大爱王宽 大爱郑州 大爱河南

  □郑言

  有一种爱,叫“王宽家+”,感动了中国!

  有一座城,叫郑州,连续三年感动了中国!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昨晚举行,本报发掘推出的大爱之家“王宽家+”感动上榜。这是郑州连续三年荣获感动中国人物奖项,全国城市独此一家!也是河南在央视14年评选中推出的第15个感动中国人物,在全国难能可贵!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荣誉,既是对王宽个人、王宽夫妇及这个爱心家庭的褒奖和肯定,也是对郑州这座大爱之城、温暖之城、和谐包容之城的褒奖和肯定,是对亲情河南、暖暖中原的褒奖和肯定。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王宽夫妇收养6名孤儿,是绿城百姓最朴素、真挚的情感:把孩子养大、教孩子成才。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付出的却是16年的时光和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

  身为一级演员,王宽屈尊茶楼卖唱,花甲之年再次学艺,风雨十年节衣缩食,心脏搭桥无怨无悔,所有一切,只为救孤养孤。王宽夫妇没有把爱心停留在言语上,而是施之于行动;没有把奉献停留在亲人身边,而是放眼到更大范围;没有把行善停留在功劳簿上,而是贯之以坚持。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仁爱对于王宽夫妇来说,不是名利,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他们从对家乡的爱始,从对孤儿的恻隐之心起,坚持善行善举,孜孜以求、奉献不止。在王宽夫妇身上充分体现出仁爱不分老幼、不分时限、不分界别的本意。这是真正的为仁,是值得尊敬与铭记的。

  逐渐长大的孩子们,在王宽夫妇的引领下,不仅成了才,也牢牢树起了扶贫救困、传播大爱的心念。他们紧随王宽夫妇的脚步,凭借从小培养的戏曲功底,奔赴几个省份举行义演。王宽和他的家人,唱的不只是豫剧,也是绿城儿女的一片赤诚,仁爱之心通过一招一式、一言一行不断蔓延开来,扩散开去。虽然善举帮助的只是一部分人,但仁爱精神却能惠及更多人。

  “德不孤,必有邻”。

  郑州这座城市,历来有崇善向善、温暖大爱的优良传统。从仁医胡佩兰,到陇海大院,再到“王宽家+”,自“感动中国”评选以来,还没有哪座城市能够连续三年获此殊荣,郑州做到了!“感动中国”14年来,共有15位河南人获此殊荣,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在15人中,从郑州走出去的就有9位,郑州报业集团发掘、推出的就有6位。这样的荣誉充分证明,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始终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始终坚持着经济与文明两手抓,始终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原腹地,厚德载物。

  郑州这方沃土,孕育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滋养着宽容包容的人文精神和互助友爱的人文情怀,传承着崇善向善、温暖大爱的优秀美德。

  随着越来越多的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家+”等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的涌现,大爱之城、温暖之城郑州必将为中原崛起增更多的光,为中国梦添更多的彩!

 

编辑: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