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红色记忆:长征路上越打越强的“童子军”

10.10.2014  19:02

原标题:搜索红色记忆:长征路上越打越强的“童子军”

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悲壮的史诗。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减员四分之三,然而在巍巍大别山,却有一支弱小的红军队伍,这支长征队伍平均年龄还不到18岁,然而却在国民党统治的中枢地带驰骋纵横,越打越强。

 

年龄最小的8岁红军

他们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在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村,有一株800多岁的银杏树。80年前,一支3000名的红军队伍从这棵树下出发,开始了他们的万里长征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神奇的“童子军”。军队指战员的平均年龄不足18岁,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最大的是后任军长的徐海东,33岁,最小的战士年仅8岁。队伍中不少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这次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途经的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均为国民党统治核心区,处于敌人重重包围中。在这样形势下,这支“童子军”却创造了一系列红军史上的传奇。

红二十五军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队伍,是名副其实的“孤军”。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共有2980余人,长征途中创建了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是长征途中各主力红军所建立的唯一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到达陕北时有3400余人,留在鄂豫陕根据地的红七十四师也发展到2000多人,两部合计5000多人,比长征出发时的人数多了将近一倍。这些部队后来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史料记载,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甚至都有6挺轻机枪,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超出了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

光辉胜利的背后却是一段血染的历史。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

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

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

毛泽东主席向红25军打的借条

毛主席向徐海东借钱“过日子”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毛泽东曾如此评价红二十五军军长、开国大将徐海东。当我们追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红二十五军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无法抹去,随着时光的沉淀越发清晰。

长征中,红二十五军曾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独立作战、艰苦卓绝。直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才从国民党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动向。7月15日又接到交通员带来的几个月前的中央文件,确认了此消息。

长征中的红二十五军当天紧急决定,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他们袭占了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一下子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

蒋介石恼怒之下,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人,标定头颅赏格均为25万块大洋。

8月14日,红二十五军逼近静宁县城,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被切断18天,迫使敌人一再抽调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对付红二十五军。

中央红军经过宁夏回族聚居区时,受到了当地群众亲人般地热烈欢迎,当毛泽东知道是因为红二十五军之前经过这里时赢得了群众信任,连夸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好。

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巩固发展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的到来打下了基础。这中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海东同志,你好!因部队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两千五百元。”这是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毛泽东主席写给徐海东的“借条”。当时的中央红军不仅减员严重,各种物资更是极度匮乏。

徐海东接信之后大为触动。他下令把军中积蓄的7000银元拿出5000元交给急需补充的中央红军,还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解了中央“燃眉之急”。

解放后,红二十五军变为了沈阳军区39集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王牌主力之一,继续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

王传伟老人讲述红军故事

红军——人民的军队

红25军所在的鄂豫皖苏区,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处于敌人的层层包围中。这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究竟怎样在敌人的封锁中坚持下来,最终取得胜利呢?

罗山县何家冲村86岁的王传伟老人曾经有一个响亮的称号——“红火生”。老人出生于1928年,那一年正是红25军在这里开辟根据地的时候,国民党军队为了清剿红军放火烧山,点燃了大别山茂密的丛林,“红火生”由此而来。

“国民党军队到村里没二话,就问一句,红军在哪儿,答不上来就是一顿耳光,老百姓都知道红军是咱自己的队伍,红军能坚持下来,跟我们百姓全力支持分不开。” 王传伟说。

在这个大别山深处的乡村,处处流传着红军战斗的故事。其中,“何大妈”的真实故事最能反映红军“人民军队”的属性。

“何大妈”是何家冲的一名普通妇女,她用微薄的收成,在家后的山洞里先后救活了12名红军伤员。有一次,一名红军伤员被敌人清剿队抓获,她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冒充红军,换回这位伤员。

还有一次,一名叫余占海的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何大妈为了证明余占海是自己的亲人,她对敌人起了毒誓,当众刺瞎自己的右眼,最终让敌人相信眼前的红军只是一名普通村民……

在大别山活动期间,红二十五军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让敌人的一次次围剿无功而返。长征前,这支部队仍然依靠严明的纪律,亲民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心。

一位亲历红军离开的老人说曾说,红军大哥挨家挨户地把借来的锅碗都还给了乡亲们。 “红军队伍离开时,村里鸡不叫、狗不咬,他们都是亲人啊!”

86岁的王传伟老人说起红军故事,仍然兴奋的手舞足蹈。他反复念叨一句话:“几千年,种地就得上缴。现在种地不但不用交粮,还能拿到补贴了,你说共产党好不好?”

在白色恐怖席卷全国的年代,红军先烈们,以及他们的家人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沉重代价。红二十五军创始人之一的吴焕先一家6口惨遭国民党地方民团杀害,徐海东大将更几乎惨遭“灭门”,一家66人被国民党军杀害。

如今的大别山区,早已成为红色革命圣地。这里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有当年红军战斗的痕迹,每一个村落都有关于红色的记忆。苍山无言,只用一年年的坚守诉说着曾经风云激荡的故事,告慰那些不朽的英灵。(徐驰)

【责任编辑:王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