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校讯通、微信群“四通八达” 老师上门家访还有必要吗?
说起“家访”这个词,好像更多的是停留在久远的记忆里:放学后,老师回家的路上,顺便拐到同村的学生家里,聊聊孩子的学习或者调皮捣蛋的事,几句话说完回家做饭或者下地干活。
作为家长,你欢迎老师家访吗?北京一小学在教师群体间倡导家访,并把这种传统的模式常态化。互联网时代的实地家访,是作秀还是教育的必需?
【回忆】
以前的家访 主要是“告状”
金先生是一名郑州“土著”,在郑州当了20多年老师。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对学生进行家访还真是一件“稀罕事儿”:郑州这么多年变化可以说翻天覆地,想家访找学生家住址都是件麻烦事。
他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小学时代的家访:老师和孩子都是附近十里八村的熟人,放学了顺路拐到学生家里,和孩子父母唠唠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当然更多的是“告状”。
也有例外,孩子在联考中取得了好成绩,老师也与有荣焉,拿红纸抄上好消息,当做“喜报”给家长送去,往往引来一堆孩子围观。
【现象】
郑州曾尝试家访与老师考核挂钩
有家长可能会说,现在沟通交流的方式这么多,电话、微信都可以,家访这种耗时耗力的活动还有人做吗?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一所小学开始在教师群体间倡导家访,并把这种传统的模式常态化。
“当老师来到学生的家庭,也就把对学生的关爱带进了这个家庭,这种行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他们会在我们无形的关爱中学会关爱。” 北京市东城区艺美小学的校长金辉说道。
其实,郑州早就对家访进行了规范。
2014年,郑州市教育局把深化教师家访服务群众实践活动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出台了《郑州市中小学教师家访活动管理方案》,为全市强化师德建设、规范家访活动提供了政策保障,家访活动组织管理、访前培训、工作形式、工作流程、工作纪律、考评机制、档案管理以及宣传引导八项工作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要求学校除利用电话、邮件、短信、微信等信息手段开展家访活动外,重点做好对面对面家访活动,其中非寄宿制学校要全员家访,入户家访比例不得少于70%等。
互联网时代要不要家访 看看老师和家长怎么说
既然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于入户家访持支持的态度,那么家长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目前,很多家长和老师、学校的沟通交流以校讯通、家长群等形式为主,对于家长来说,这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挥之不去,尤其是现在的很多家长群变成了家长之间的另一个“战场”。
老师
老师A:北京东城区某小学教师
观点:家访帮老师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家访除了帮助赵霖提高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效率,也使她更能了解孩子某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参与家访的老师赵霖通过家访了解到,很多学生的家长做小生意、工作节奏紧凑,很少有时间看手机,她把这些父母归为一类,每次学校有了通知,就会直接电话通知或者跟家长提前约好方便通话的时间。
在她看来,去家访可不是“打小报告”,其中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和学问,“不是为了指出孩子的不足,而是和家长一起寻找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方法。”
老师B:郑州金水区某小学校长
观点:更倾向于让家长来学校
在郑州,入户家访的情况执行得怎么样?郑州市金水区一小学校长说,学校更乐于采用开班级家长会这样的形式,每学期两到三次,在学校里,对家长也不会形成负担。
“即使是个别的家访,我们也建议家长到学校来,这样更加方便。”他有自己的担心,小学里女老师占多数,去家访的交通安全、人身安全怎么保证?
他说,女老师去家访,男家长在家,家访时间又是在晚上下班后,双方都尴尬。
在他看来,家访也是为了家校沟通,但是家校沟通不应拘泥于形式,只要效果达到了就可以,现代社会的家访,更像是一场秀。
老师C:郑州某小学班主任
观点:家访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手段
对于老师们来说,家访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手段,但也是一种负担。
“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工作,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情况事无巨细都会问到,经常晚上十一点还在发消息,不停地@你,倾诉孩子的各种问题,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已经被挤占了。”一名小学班主任说。
家长
家长A:宋女士
观点:老师来家访 可以看到孩子的另一面
宋女士说,群里的信息是面对班集体,而每个孩子的问题都非常个性,如果老师来入户家访,可以发现孩子的另一面,这是在微信交流中看不到的东西。网友还要见面,更何况老师和家长。
“家长群的沟通也多是单项的,老师发布通知等信息,家长们在里边给老师点赞或者回复,而对于家长的具体问题,老师很少及时回答。”家长宋女士说,有时候老师发通知,自己回复“收到”,还要被批评,说不说明需要“回复”的信息,不用回复。
不过很多家长也有自己的疑虑,老师来家访,别人家是怎么接待老师的?我们家如何对待?下班后加班家访的老师要不要留饭呢?带点土特产给老师也是人之常情吧。
家长B:李先生
观点:几年一次没意义 太频繁吃不消
“老师忙,家长也忙得很,个别孩子有情况,可以特殊对待做个家访,深入了解具体情况。”李先生说,家里双职工,孩子都交给了午托班,几年一次的家访意义不大,频繁的家访老师和家长都吃不消,家长“校访”更切合实际。
李先生很发愁,自己和孩子的老师住一个小区,偶尔会碰到下楼散步的老师,按说是好事,可以和老师多一些沟通交流,“但有家长会质疑,老师对我家孩子好,是不是近水楼台、特殊照顾了?”
让他纠结的是:周末需不需要带孩子去老师家坐坐,沟通一下?老师会不会多想?教师节了,是不是另备一份礼物?毕竟大家算是认识的熟人关系。
“班里的孩子几十个,让老师每个都家访不太现实,先去谁家、后去谁家,家长都会多想,还不如有问题去学校找老师来得方便。”他说。
除了接待家访老师的分寸不好掌握,家长的时间也是个问题。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訾利利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