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遵守制度成为习惯

15.12.2014  14:56

  刘新杰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习惯是积久养成的行为方式。制度是外部的约束,习惯是内生的自觉。让制度成为习惯,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从“他律”向“自律”的升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把长期形成的好制度坚持并真正落到实处,彻底改变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和陋习,逐步培养好习惯,树立新风尚,形成新常态,让遵守制度成为习惯,担负起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新的历史使命。

  改变遇事依例多、处事依规少的弊端,让制度管事成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是社会走向公平正义、法治文明的大势所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打破传统惯性思维,用制度去引领思想和约束行为,把决策要控制在制度框架之下,不做制度之外的决定,不找制度的缝隙,不打制度的擦边球,自觉养成依规决策,照章行事的习惯。

  改变制度制定多、落到实处少的弊端,让令行禁止成习惯

  培养令行禁止的新习惯,就要做到“四严”“一实”。“令”要严肃,制度出台应当慎重,严格把关、充分论证,出台后就要一以贯之执行,避免朝令夕改。“行”要严谨,执行制度要不折不扣,不能心存侥幸、打擦边球,被动执行、选择执行或变通执行。“禁”要严格,制度落实必须动真格、见真招,要常抓不懈,不能忽冷忽热。“止”要严酷,制度规定的条条框框就是铁、就是钢,就是“紧箍咒”、就是“高压线”,触犯必受惩戒,严防下不为例、法外施恩。制度要“实”,即符合实际,不求“多而全”、重在“简而精”,不求“高上大”而在“接地气”,制度“笼子”要不大不小,做到“于法周延、于事简便”。

  改变要求群众多、示范引领少的弊端,让领导带头成习惯

  “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要让制度成为习惯,领导带头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落实制度,从我做起,向我看齐,一级做给一级看,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以上率下。领导不“吃请”了,群众就不会请吃,领导按时上下班了,群众就不敢迟到早退;要带头坚持原则,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原则装在心里,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对于歪风邪气要敢于抵制、坚决纠正;要带头接受监督,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没有例外,要养成乐于在监督之下工作、生活的习惯,并以自己良好的习惯成为群众遵章守纪的示范。

  改变生硬管理多、素质熔炼少的弊端,让自觉守规成习惯

  “强制”和“抵制”是制度执行中自然共生的一对矛盾。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于生硬管理,缺乏柔性管理。挂在嘴上的总是“必须怎么样”、“不能怎么样”的不容和霸气,印在群众脑海的就必然是“不敢怎么样”、“只好怎么样”的不愿和无奈。实践证明,一个群体文明程度越高,执行制度就越自觉。制度执行不仅需要组织上严格的管理,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促进熔炼提升知荣明耻、文明理性的群体素质,从思想深处树立维护制度的理性思维,从日常行为上养成自觉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实现由“要我执行”向“我要执行”的转变。

  (作者系平顶山市国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