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端午文化也“闹”起来

19.06.2015  13:42

看八龙出海,品红蓝粽子,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米的地方就有粽子……时至今日,对于珠海的金湾、三灶这片鱼米之乡来说,端午节依然是三灶人的一个大日子。历史上,疍家人、广府人、客家人以及瑶人先后来到三灶繁衍生息,在这座南海之滨的小岛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端午节,就是三灶文化风景集体亮相的一大节日。金湾区和三灶镇可谓是下力气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阔别十余年的海上龙舟赛、金茶花巧姐们的精致美食……

”就是热闹、喧闹、欢腾、红火。看看往年群众对端午文化的热情,“很多珠海市区的人开着车早早地带着一家老小赶赴斗门赛场,带孩子来看看赛龙舟,了解屈原文化,讲讲端午故事,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很多地方的龙舟比赛也呈现人头攒动的盛况,就像过年一样隆重热闹……”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传统文化自然在三灶焕发生机和活力。

如果文化事业是一株大树,深耕、种植后,更需要为之施肥除草、剪枝修叶,出现了“病虫害”,还要进行必要的“杀虫”和“吃药”。所以,端午文化中出现冷落等不和谐音符,这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这时候,人们要做的,不是大呼小叫、大喊“危机”,而是对症下药,扑下身子,用旺盛的文化激情和大众参与营造万民同乐的节日氛围,这才是最好的鼓与呼,诚如珠海市的让端午节“”起来,端午文化会受到冷落吗?

曾经,在“经济发展文化搭台”的发展模式中,人们将经济发展看得比天都大,文化屡屡成为经济的附属物,导致消费型文化畸形发育、劣质文化恶性膨胀、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伪科学疯狂抢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冷落。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飞跃,精神质量和幸福指数却连续下降。这样的发展充其量就是财富的积累,而不是幸福意义上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马约尔曾在《文化遗产与合作》前言中说:“保存和传承这些具有历史性见证意义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的目的就是唤醒人们的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创造”。也就是说,传承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保留、固化,借助文化喧闹、大众欢腾,文化才能从古老、遗产阶段走向现代和时尚阶段,在传统的基础上扬弃与创新,融入开放、宽容、富有创意的文化因子,使传统文化得到振兴和复苏。

当传统文化找到了与大众共鸣的结合点,就能激发大众的文化参与度,促进文化传承。如果我们的传统节日都能让文化“”起来,何有传统文化消失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