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快变量”

08.03.2022  10:32

■两会聚焦·“新征程上教育何为”特别报道②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之下的动荡变革期。

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时、势,相融、相交。历史维度,铸就格局宏阔;人民幸福,定义最大政治。

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以大担当融入大战略,两会代表委员对教育满怀期待。

以高质量发展凸显教育作为

珠江三角洲,产业高速升级,发展日新月异。

各企业车间,生产线改造如火如荼,满目的智能机器人“手臂”上下翻飞。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看到了教育挑战。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能否“弯道超车”,抢抓智能化、数字化机遇是重要一环。当前,先进工厂中所用的设备、企业发展所应用的技术元素,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职业教育培养中、高职人才的能力范围。

针对机器人运维,传统中、高职培养基本达不到要求,产业需要本科层级的人才,在理解其操作原理的同时,还能胜任生产线维护乃至简单改造的任务。”许玲深感责任重大,“升级职教本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国家战略的教育担当。

许玲的感慨,正是代表委员心之所系:教育战线需胸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国家战略需求,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

变量,体现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注入的澎湃动力——

教育越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竞争力。优质而大体量的高等教育,不仅可以拉动投资、扩大消费、聚集年轻优质人口,更是人才聚集、高新产业孵化和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随着产学研用一体化加速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科研院所、小微科技企业的界限可能变得模糊,这些机构将既是人才培养之地,又是科研场所,还是创新创业型公司,为城市发展注入蓬勃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说。

快变量,体现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教育激发的乡村活力——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基础、最持久、最可持续的力量。现在是加快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时候了!”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说,“职业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加强校企联动,建立产—教—学融合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则将目光对准乡村高质量教育的源头之水——师资队伍建设。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了“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培养万名师范生。“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从教意愿较为强烈。我建议,将‘优师计划’师范生纳入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领域的后备人才队伍,确保长期稳定的职业发展支持,鼓励其在教育领域内部交流轮岗,完善职后培养培训体系,持续开展专题培训并鼓励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程建平说。

快变量,体现在提升人民获得感的不懈奋斗中,教育呼应的民心所盼——

双减”实施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减的是负担,而不是教学质量,实际上这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长刘秀云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双减’的目的在于把学生从机械的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的作业和补课负担中解放出来,在于增加学生发现自我、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大有文章可做。想真正做好延时服务,必须从挖掘潜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开始,然后是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这就要求强化学习过程监管体系,进一步深化评价方式改革,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以科技自强展现教育贡献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战线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看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持续强化建设国家战略科技理论,立足长远、长期、长效,体现国家意志,自觉为国担当,坚持开放合作,完善创新体系。他建议,要通过试点探索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步伐,对切实履行依托单位职责、评估成绩优异、重组方案切实可行,并明确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考虑提前启动,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发展。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我国高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但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有待优化等问题都进一步制约了更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

面向未来,应支持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合作攻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建议,要鼓励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重大项目攻关、高水平基地建设等方式,形成产学研融通发展的格局,设立高校和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基金。

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表示,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合理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战略问题。具体来看,一要充分考虑国家安全,二要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三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四要充分强化科学家精神引领。

例如,研究防沙治沙,就要在甘肃、新疆等有沙漠的地区;要开展核科学技术研究,就需要在人烟稀少的地区。”严纯华建议,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于区域发展的基础性带动作用,适当向内陆地区倾斜,为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跨越发展提供基础平台支撑。要鼓励科研人员不逐名利、不畏权威、醉心学术、甘于奉献,甘坐“冷板凳”,愿做“挖井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了“羲和号”。这是南京大学在太阳观测领域长期积累基础上,相关团队参与联合研制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迈入新时代,教育战线正以高水平科技自强展现教育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立足基础研究优势,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模式创新。他建议,应设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专项,大幅提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在基础研究领域有优势和特色的高校,瞄准科学前沿领域自主立项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谋划建设国家种业实验室,是解决我国农业领域‘卡脖子’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战略选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建议,应依托粮食核心产区的产业优势、种业科技优势和平台优势,率先组建国家种业实验室,布局重大课题和产业发展。

以人才支撑体现教育担当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明确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标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对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人才集聚不够,青年拔尖人才储备仍然薄弱,跨领域交叉团队活跃度不高。”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强调,要认真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进行系统性人才工作再布局、再出发。

李家俊建议,要打造国家战略人才梯队,“聚全球人才而用之”,树立全球视野和国家战略眼光,积极构建人才来华“引力场”,尤其要加大中青年拔尖人才引育力度,凝聚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同时,要打造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体制与平台,建立健全更加符合人才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岗位聘用、发展支持、考核评价、资源分配等制度。

谈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强调,“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单纯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也不在于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几个百分点,而在于它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

杜玉波认为:“在人才培养和集聚方面,要特别注意以学科为主体,学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不能单凭名声和‘帽子’来引进。要以学院为主责,倡导‘学院办大学’,而不是‘大学办学院’,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的作用;以学校为主导,学校要管师德、管结构、管政策,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应尽快建立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由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等学校在若干战略性领域试点建设产学研融合平台,依托重大科研任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建立企业与高校高水平人才之间的流动机制,为高校引进龙头企业优秀行业专家清除政策壁垒。”林忠钦说。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人才,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表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高端装备、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职教联盟、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代表,我一定要把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的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