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在文物保护中闪光
自“工匠精神”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纸张上走出,这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像春风般在一夜之间吹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了文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道出了文物保护者的辛酸。笔者认为,保护之路需要“工匠情怀”为伴。
从文物精神的传承看保护,应从小抓起。文物的特性是帮助我们找到历史沙漏中的人类“记忆”。长期以来,文物好像只是考古学家口袋里的时间表,很难走到寻常百姓身边。每年两假,本该是中小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的高峰,然而,很多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却人流稀少,冷冷清清。文物在光阴的流转中蒙上了“尘土”,记忆也在时间流逝中慢慢荒芜了。文物展示正是将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播种在国人心中,让文物投影出历史记忆。
从文物实体的保存看保护,则应从长抓起。文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时间的容器,它将那段光阴封锁了起来,你也许会从铭文的缝隙中闻到她的味道,也许会在雕刻漏下的层层光影中寻到她的踪迹,让人在找寻的历程中再度回到那段流光溢彩的时代,这是文物的魅力所在。文物的保护也就是追赶光阴的脚步,拒绝岁月的腐蚀,解决文物破坏、历史信息不再的难题。
面对珍馐美馔,美食家总是比庖厨多,文物保护亦是如此。虽然有些艺术也许来自于“残缺”的不完美,但若是“支离破碎”能还原成“完好如初”,历史的面貌又能再一次呈现在众人眼前,那将是一件多么圆满的功德。功德圆满背后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修复还原技术的创新发展。从“好”抓起的好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好,技术创新应用的好,文物复原完好如初的好。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精神富足和文明传承。保护好承载中华文明的文物,需与时代赋予的“工匠情怀”为伴,做小做长做好文物保护,和时间赛跑,和风霜比肩,和残缺说再见,让文物穿越时光再现曾经的“工匠精神”炫目的光芒,向人们诉说那段精彩的“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