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开发区真正姓“农”

30.05.2014  12:52
 顶的是“农业开发区”之名,行的却是“工业或农家乐”之实,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如今成了一些地方农业开发区的通病。

  在不少人看来,变了味的农业开发区是“无利可图”后的无奈之举。

  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真的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带着问号,记者走访了市农业开发区,探访这里是如何坚持兴农的。

  向非农项目亮红灯

  不久前,市农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宗岳刚刚否决了一个投资项目。尽管可行性报告上说得天花乱坠,项目投资体量也达到2亿元,黄宗岳还是冷静地摇了头。

  招商不易,为何说不?

  “因为那是个房地产项目。”黄宗岳回答很直接。

  黄宗岳告诉记者,市农业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是打造农业科技示范高地、农业社会服务平台和农业生态旅游板块,凡是离开了“农”字,不符合这三种定位的项目,区里的态度只有两个字——免谈。

  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在农业开发区遭婉拒的项目有16个,投资总额不低于12亿元。

  然而,不仅12个亿没到手,开发区还从自己腰包里掏出了4000多万,将区内原有的化工、建材等企业“请出去”。3年间,市农业开发区共有12家与“农”字不沾边的企业被强制关停搬迁。

  “把地方腾出来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但给未来也腾出了空间。”黄宗岳表示,起初确实有不少人疑惑不解,但真正明确了园区发展定位后,园区上下逐渐认识到,这是园区在革自己的命,凤凰涅槃是为了浴火重生,如此方能创建高品质的专业功能园区。 向“微笑曲线”两端要效益

  向非农项目说不,是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但“屋子”收拾出来了,究竟要请哪些“客人”,这其中又有哪些讲究?

  既然是农业开发区,记者想当然地提出要看一看区内农业企业的生产基地,但得到的回答却有些意外:想看大规模的连片种植基地,这个真没有。

  江苏绿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果蔬研发、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企业,2013年销售规模突破8000万元。然而在位于市农业开发区的公司总部,记者却只看到了3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

  3万平方米仅相当于45亩地,难道就靠这点地养活整个公司?

  “公司的智能温室主要用于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和种子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在这里办公的只是我们的研发和营销团队。”绿源公司总经理陈枫告诉记者,企业真正的车间其实都在外地,除了在泰州市域范围有3500亩的生产基地,省内还有8000多亩,而全国的合作生产基地有16000亩。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农业开发区内另一家龙头企业——江苏红旗种业有限公司。不久前,该公司刚刚通过出让股权的方式,与国家现代种业基金以及江苏种业基金展开战略合作,成功跻身种业“国家队”。

  “目前我们年繁种规模超过6.5万亩,而在农业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基地不到1万亩。在农业开发区里,研发和营销才是我们的重头戏。”红旗种业总经理黄银琪介绍。

  “立足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园区发展园区。在区内抓示范引领,在区外抓推广应用,就能在农业开发区有限的区域拓展无限的发展空间,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担当社会责任。”黄宗岳说。

  向农业服务配套求转型

  农产品不同于其他,敢把生产环节放在区外,必须要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勇气和实力。在市农业开发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正是这种勇气和实力的来源。 农业开发区内物联网应用系统来自一家名叫朗坤的公司。黄银琪只需坐在电脑屏幕前,就能实时了解几万亩区外基地的生产情况。作为这项技术的主导方之一,农业开发区本身就是朗坤物联网泰州公司的股东。

  本月底,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家农机4S店即将在农业开发区开门营业。除了农机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业务占了4S店的四分之三。为了最大限度地放大服务功能,谋取经营绩效,农业开发区还将同时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技能培训和业务订单。

  购买农机如果手头不够宽裕,还可以找“农业开发区联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帮忙。该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是农业开发区为化解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目前,我们正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服务配套体系,从发展战略的层面做优现代农业的服务配套,努力促成农业开发区从基地生产型向示范服务型转变。”黄宗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