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 如何治疗特发性震颤

30.01.2021  11:01

?治疗特发性震颤请加微信:vip26674、h6806089、咨询电话:15965351201

特发性震颤(ET)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倾向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常累及一只手或双手或头部,不伴有全身或其它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多数患者在劳累、情绪激动时震颤加重,心情放松、睡眠时消失,饮酒可短时缓解震颤症状。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本病无种族、地区、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从儿童到老年均可发病,多数具有家族史,特发性震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认为病情进展缓慢或致残率低,所以亦称“良性震颤”,实际上,特发性震颤导致功能障碍而降低生活质量,有研究认为65岁以后发生的特发性震颤与痴呆,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相关。另外,特发性震颤对从事精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造成严重困扰,部分老年患者在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严重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单纯用西药控制毒副作用较大,患者依从性差;应用百草熄风饮治疗特发性震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案例: 周某,39岁,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轻微手抖的情况,未予重视。近几年手抖症状逐渐加重,但未影响生活及工作,仍未予诊治。后来由于工作压力大、焦虑导致周某上肢震颤较前加重,紧张激动时伴有轻微头抖。

于是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心得安、阿尔马尔口服治疗,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有时候少量饮酒也能减轻,但效果并未持久且时常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去年5月周某为求进一步诊治,经朋友介绍遂来就诊。

患者自述双手颤抖三十余年,头抖近一年,四肢发凉,手凉明显,双手发麻,平时一个人没事,人多一起吃饭拿筷子、端杯子就很明显,情绪容易激动,急躁。最近出现口苦,平时心慌气短,见苔白腻,胖大,边缘齿痕,舌质淡。中医诊断为“颤震”、“颤掉”,属肝肾亏虚,脾阳不足,心虚胆怯。肝肾阴亏,四肢筋脉失于濡养,虚热内生,引动内风,发为振颤。

中药百草熄风饮补益肝肾,健脾养心为治,柴胡、黄芩、桂枝、半夏、茯苓、枳壳、竹茹、炙甘草、人参、干姜、大枣、煅龙牡、石菖蒲、炙远志、二芍、地龙、僵蚕、姜黄、全蝎、天麻、菟丝子、川牛膝、杜仲、淫羊藿等,30剂为一疗程,每日1剂,并嘱咐患者要放松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劳累,规律作息。患者服用一疗程后,自觉手抖、头抖症状较前减轻。二诊部分药物随症加减,继续治疗,心情好转明显,手抖缓解,双手发麻、头抖等症状明显减轻,继续调药巩固治疗半年有余,手抖、头抖等症状消失,从而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讨论: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具有阳性家族遗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是重要原因,日常食谱中检出的哈尔碱和骆驼蓬碱是潜在导致震颤的神经毒素,破坏了橄榄小脑传导束产生小脑上升传导纤维的严重破坏,从而导致震颤的发生,西药心得安、扑痫酮治疗因其毒副作用太大不能维持治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因其手术风险,费用较高而不能普遍推广。 

特发性震颤属于祖国医学“颤证”“颤震”范畴,典籍论述均为“颤”不离“风”,风既是“颤证”发生的病因,又是颤证的病机所在,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到后世《医学纲目·颤振》、《证治准绳·颤振》、《赤水玄珠·颤振门》多有论述,治疗均从“肝”论治,滋补肝肾阴精,恢复阴阳平衡。

泓一堂中医门诊部研究治疗特发性震颤多年,以补益肝肾,滋阴熄风为宗旨,结合大量治疗案例,精选优质中药材组成的精粹中药配方“百草熄风饮”,全面调理人体脏腑功能,散瘀滞,通窍活络,益气活血,标本兼顾,使肝肾得补,内风得息,经络得通,故治疗特发性震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减轻了西药的一些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