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郑州三部曲 谈古论今话未来
历史的郑州
在很多现代人的印象中,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历史文明并不厚重。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郑州地下考古的重大发现接二连三,令人震撼。研究显示,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王都在郑州,中国最引人骄傲的文明标志丝绸、瓷器的最早遗存在郑州……这些考古重大发现,重新书写了中国文明史,也展示了一个现代人完全不了解的郑州。
泱泱“中国”从这里源起。“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中原地区的人们率先形成了“天圆、地方、身在中心”的宇宙观,进而将自己所在的地方确定为天地之中、中州、中原。随着夏王朝在郑州地区建都,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区位得到各方确认。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何尊”上面的铭文中,人们就把“到嵩山地区来”,称为“宅兹中国”,郑州地区以“中”为特征的文明在中华民族中根深蒂固。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源起郑州的“中”为基础,改“大清国”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中国”正式以国家的名称响亮世界。
中华文明在这里奠基。中华文明一万五千年前开始孕育,五千年前开始形成。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郑州留下斑斑印记。这里有10万年前远古人类生活的织机洞遗址,有3万年到5万年前的老奶奶庙遗址,有1万年前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李家沟遗址,有9000年前的裴李岗遗址, 有7000年前的大河村遗址, 有4100年前夏部落由邦国走向王国的王城岗遗址……一处处遗址充分说明,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一统王朝,郑州是完整经历并参与创造这一进程的地区。特别是在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文明转变的关键时刻,郑州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奠定 “一统天下”的基石,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人们将郑州形成的从来没有中断并后来“一统天下”的文明,以郑州所在的“天地之中”地域冠名,称为“中华文明”。
一统王朝从这里起步。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夏王朝在郑州登封王城岗诞生,拉开了中国国家文明时代的帷幕。3600年前,商朝迁都郑州管城区,两周战国,管、虢、郐、郑、韩等先后建都郑州,书写了中国国家和都城发展历史的开篇之章。
中国城市从这里筑起。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板筑夯城”——西山古城5300年前即在郑州诞生,标志着中国城池建设的起步。自那时起到秦汉,郑州先后出现40余座古城,是这一时期全国古城数量最多的地区,演绎了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变化的完整历程。特别是商王朝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都城后,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经3600余载,城址不移、人脉不息,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孤例,是当今世界城市群中年龄最长的城市。
文化肇造在这里演绎。郑州这片沃土,孕育了中华朴素原始的哲学思维,肇始了儒、释、道之微言大义,诵唱了脍炙人口的《诗经·郑风》,铸造了千古不朽的唐诗之魂。伏羲在这里的黄河与伊洛河汇流处演绎了八卦,儒学在这里的嵩阳书院孕育程朱理学,道家的先祖之一列子在这里书就了道家经典,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在嵩山生根。
创新先河自这里引领。这里的青台遗址发现了5500年前的丝绸,证实丝绸织造源于中国、源于郑州;郑州商代遗址发现了3600年前的瓷器,证实了瓷器创造发明于中国;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制品;这里2000年前铸铁使用的球墨技术比西方早了1800年。早在5000年前,黄帝便在这里编制了历法;800年前郭守敬以登封观星台为中心制订《大衍历》。这些创造引领了中国科技发明之先河,成为后人文明征途上进步的阶梯。
为什么中华文明在这里发源?为什么郑州有如此灿烂辉煌的历史?研究分析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禀赋,适宜农耕。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历来是农产品生产供应的核心区。二是区位居中,地理优越。位居“九州”之中,辐射九州,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是交通便利,四方贯通。历史上黄河漕运兴盛,郑州、洛阳、开封、西安区域又长期处于我国政治中心,是国家物资的重要集疏中心。四是文化激荡,社会活跃。历朝历代的重大政治冲突和活动聚焦于此,形成了各种文化的不断碰撞和植入,使这一区域在古代一直保持了文化的先进性和引领性。
近代的郑州,由于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再加上长期战乱的影响,在中国的地位逐渐边缘化。但进入19世纪末,区位优势的不可替代性使郑州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着手发展铁路交通。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力排众议,提出应首先修建从卢沟桥经河南到汉口的铁路,认为“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绾毂,胥出其涂。”有了这条铁路,可“东引淮、吴,南通湘、蜀”,由此可“经营全局”。张之洞在奏折中主张在“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建桥,建议选址在“邙山头”。清政府最后采纳了张之洞的意见,决定经郑州修建卢汉铁路,让历史再次眷顾郑州,成就了古老商都20世纪的复兴之路。
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通车;汴洛铁路1904年动工、1909年竣工。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使郑州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1927年武汉政府北伐军占领郑州,新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主导成立郑州市政筹备处,1928年3月,郑州正式建市。1948年10月24日,郑州解放,掀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期:一是1954年至改革开放前。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使郑州再次成为了全省的政治中心。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先后在郑州新建扩建了112家骨干企业,形成了郑州工业的基本框架。二是改革开放至1992年。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郑州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92年底,郑州经济总量已由改革前1978年的20.3亿元增加到167.4亿元,增长8倍。三是1992年至“十一五”末。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郑州凭借着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煤电铝等产业为带动迅速发展壮大。生产总值继2003年跨过1000亿元后,2006年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回顾郑州的发展演变,先辈们薪火相传,创造了历史辉煌的、文明远扬的、底蕴深厚的郑州。同时,历史的跌宕起伏、社会实践的此起彼进、不同阶段的条件制约,也使郑州成了基础薄弱的郑州、任重道远的郑州。我们既完全可以为自己是中原人而自豪,又要清醒地看到历史垂青郑州的必然、赋予郑州的使命和现实面临的严峻挑战及艰巨任务。
编辑: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