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小微”融资需要“大”思路

01.12.2014  19:15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 姜琳、刘铮、李延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接二连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人们期待相比仍有较大距离。

      就融资论融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难以改观。放宽视野,用大思路和综合举措,才有可能破解小微融资难题。

      转型:消除资金“黑洞”

      如同高血压、高血脂是人体健康的综合反映一样,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是经济体健康的综合体现。

      “解决小微问题,要大思路,光盯着银行和金融是不行的。”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直言,当前产能严重过剩,大量“僵尸”企业成为吸收银行资金的黑洞,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被大量挤占。

      流动性总量充裕和经济结构失衡并存,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问题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大面积效益滑坡的情况之下,我们应当考虑怎样抓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怎样有效地压缩过剩产能,促进健康转型。否则永远不会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表示。

      产业结构调整是个痛苦的过程。要下定决心严格执行破产法,让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低质量的企业真正退出市场,释放出信贷等各种资源。

      房地产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吸金能力也远非小微企业能比。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房地产市场正在深度调整,国家正在清理地方投融资平台,让人们看到了信贷资源流向小微企业的希望。

      政府:用好“有形之手”

      无论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小微企业融资也是融资,融资就是企业与出资方在市场准则基础上的双向选择过程。市场规律无法改变,政府“有形之手”应当用好用足。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小微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所以政府的公共政策、公共资源必须参与其中,才能促使它达到接近有效均衡的状态。”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核心是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等,切实承担起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责任。

      曾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建议,从国家层面成立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制定相应的贷款监督、税收优惠和风险管理机制,对小微企业融资进行定向扶持。同时,专门制定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优惠财税政策。

      政府还要为小微企业增信扮演主要角色。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指出,从发达市场经济体的经验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必须从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入手,商业担保机构承担不了这个责任,政府应当打开这个“死结”。

      企业:“打铁还需自身硬”

      有前景、有实力的企业,不会为融资问题发愁。在政府、金融机构承担起责任的同时,小微企业也要自身努力。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坦言,大部分小微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诚信不足,再加上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比较弱,银行不敢贷款。

      近年来,企业“跑路”情况并不鲜见。北京一家银行的副行长向记者透露,中关村一专门做苹果经销商的企业负责人10月份突然“跑路”,涉及3家银行近6000万元贷款。“这种行为对市场就是破坏,企业要格外珍惜自己的信用。”

      “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过去对金融一窍不通,自己的信用卡还款记录也不太注意,在银行贷款几次碰壁。外部环境改变需要时间,练好‘内功’是唯一出路。”在北京从事装修行业多年的一家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如专家所言,小微企业的企业家们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切实加强诚信建设,规范企业管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

      放眼全球,美国制造业回流与复兴,德国等工业强国推进“工业4.0”如火如荼,中国企业如果还是习惯于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以及扩大规模来实现发展的话,前景将一片暗淡。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融资和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