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你所不知的共和国宪法起源地
今年12月4日将是中国首个国家宪法日,适逢中国第一部宪法60岁,记者重访宪法草案初稿诞生地杭州,重温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尚且不具备实行普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四年后,制宪时机成熟。毛泽东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1953年底至次年3月,他率宪法起草小组在西子湖畔,遍览各国宪法、群策群力完成宪法草案初稿,奠定了后来被人们以诞生年份代指的“五四宪法”的基础,这部初稿因此也有了一个浪漫的名称——“西湖稿”。
在昔日国民党将领的别墅中诞生的宪法
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金延峰介绍,1953年底,毛泽东率领刚成立的宪法起草小组成员胡乔木、田家英等来到杭州,住进西湖边上的刘庄一号楼,即今天的杭州西湖国宾馆一号楼。位于西湖北岸的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则是“五四宪法”起草地。
84号大院是一片占地数百亩的别墅群,30号是其中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的别墅,由一幢二层小楼和一幢平房组成,依山而建,进去要经过一扇月洞门,走一段平路,再上一段台阶。
金延锋说,1954年1月9日宪法起草工作在84号院正式展开。2月中旬,宪法草案一读稿完成,毛泽东又组织起草小组通读通改,于2月底接连完成了二读稿和三读稿。
在起草过程中,毛泽东和起草小组成员大量阅读了当时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宪法文稿,它们来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金延锋说,毛泽东比较看重1918年的《苏俄宪法》、1936年的《苏联宪法》和1949年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1954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初稿,并决定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宪法的讨论。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见证宪法诞生的人们
今年93岁的肖贻至今还记得84号大院办公室里摆放着“好多宪法”。肖贻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谭震林的秘书。
当时,每天下午,毛泽东都会从刘庄来84号大院的平房里办公,宪法起草小组在小楼办公。由于纪律原因,肖贻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些什么,但隐约感觉是件大事。
肖贻只在“杭州人民大会堂”远远见过毛主席一面,当时已年满六十的毛泽东在他看来“很精神、很英俊”。
相比之下,86岁的汪龙和跟毛泽东就贴身得多,“在刘庄我是服务员,在外我是警卫员”。作为毛泽东在西湖期间的工作人员之一,汪龙和与毛主席散步、外出,有珍贵合影,还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题字“汪龙和同志”。
放牛娃出身的汪龙和那时并不知道宪法有多重要。当时浙江沿海部分地区还未解放,他的首要任务是毛泽东的外出安全和饮食起居。“五四宪法”草案公布后,杭州市公安局机关组织学习,他才知道自己曾经见证了历史。
浙江的宪法缘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郑磊视西湖为宪法“出生地”。现行的1982年宪法与“五四宪法”一脉相承,尽管经历过1975年、1978年、1982年等多次大规模修改,但最根本的内容,比如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都延续下来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也认为,西湖是中国宪法的起源地,它不只是历史的记忆,“五四宪法”的精神仍然贯穿于1982年宪法,以及通过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中国体制、精神和理念当中。
在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祖强看来,浙江与宪法有着不解之缘。1931年江西瑞金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就是由浙江人梁柏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任司法部长)任主要起草人,而毛泽东当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20多年后,浙江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又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建议修建宪法纪念馆
早在2008年,韩大元就呼吁在宪法草案起草原址建“五四宪法”纪念馆,收藏展示相关珍贵历史文献、资料,以求真实全面地反映新中国制宪、行宪史,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他说,“五四宪法”确定的一些原则和制度,特别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都体现在1982宪法中,其意义从任何角度强调都不为过。
2009年3月,杭州市司法局主持召开“建立‘五四’宪法纪念馆研讨会”。韩大元曾参加研讨并考察宪法起草旧址。
韩大元认为,优越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在杭州建立宪法纪念馆的先天条件,而刘庄独特的历史风景更是奠定了建立宪法纪念馆的基础。设立宪法纪念馆是发展宪法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
王祖强说,杭州市人大正在积极推动纪念馆的建设。
或许,不久的将来,西湖边会新添一道风景——“五四宪法”纪念馆。
【责任编辑: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