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

08.05.2014  12:33
       

近几年来,西峡立足特殊的地理区域,立足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局,加大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化进程,着力打造法治西峡、生态西峡。

一、宣传开路,以教促学,提高法律知晓率,形成依法治理生态环境的社会共识。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地位,扎实开展生态法治教育。按照“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发挥各执法部门的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结合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新闻报道、图片展览、文艺演出、主题宣讲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环保普法教育和生态警示教育,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每年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纪念日,深入开展法律与生态保护宣传。

二、执法跟进,依法治理,提高法律执行力,全面优化生态环境。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7.04万亩,涉林违法犯罪现象大幅度减少。防治工业点源污染,对环保手续不完善、环保设施不健全的工业企业,列入环保“黑名单”。先后关停了水泥、黄姜、粘土砖瓦窑等重污染企业200余家;取缔了800余个小黄金、小石墨、小炼钒等“十五小土”项目;投资3亿多元,完成“三废”治理及清洁生产项目40余个;有20多家企业制订和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24家企业开展并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加大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膨大剂等现象。防治生活污染,加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建成日处理1.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垃圾200吨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各1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85%以上和80%;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开展生态镇、生态村、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已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7个、生态村3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环境优美小城镇各2个。大力开展以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旅游开发型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46.59平方公里。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严厉打击乱采乱挖、破坏生态的行为,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5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8%。

三、机制保障,长效运行,提高法治实效性,构筑保护生态的法律屏障。重点强化五项机制:一是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近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72亿元,共实施环境治理项目19个,工业点源治理项目5个、水土保持项目区治理11个、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3个。二是部门联动机制。建立环保、国土、林业、水利、农业和公检法等部门环境执法协作机制,坚持信息通报、定期会商、联合办案、案件移交移送等各项制度,集中查办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奖励激励机制。县财政每年拨付普法经费30万元,县直单位和乡镇按0.8元/人标准予以配套,每年用于普法依法治理奖励的资金达30万元。四是风险评估机制。对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权益方面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等事项,均纳入全县环保风险评估范围,坚决做到未经评估的重大环保事项不审批,未经批准的重大环保事项不实施。先后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40余个。五是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建设项目、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采取预警约谈、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停产治理、项目限批等措施,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追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