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超级稻有望成河南粮食新增长极

31.08.2015  10:42
       

8月28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来到河南光山县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试验区,对超级杂交水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进行收获前“预评估”。

袁隆平说:“我非常高兴!”看过稻情,袁隆平对今年试验区水稻产量底气十足,“百亩片过一千公斤有把握,千亩片过九百公斤有希望!

袁隆平与河南结缘

袁隆平与河南农大的结缘始于2013年。当时,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担当起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重任。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共同愿望、河南水稻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吸引了袁隆平的关注。

袁隆平说,河南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自己需求,每年还输出那么多商品粮,了不起。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为河南发展水稻作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寄语,也对水稻领域大师级高端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

双方优势互补,几经接触,感情迅速升温。

2014年3月26日,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来到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袁隆平带去了大红聘书。

当天,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袁隆平欣然受聘河南农业大学,担任由该校牵头的“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同时受聘中心岗位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受聘之前,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已聘任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担任小麦首席科学家,聘任美国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前美国玉米遗传学会主席托马斯教授担任玉米首席科学家。

隆平受聘水稻首席科学家,这是河南粮食协同创新中心人才梯队建设再获突破,也标志着河南农业大学在保持小麦、玉米等优势作物研究优势的同时,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纳入新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科学研究协同发展。

这次聘任实现了“两个中心”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张改平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袁隆平受聘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必将全面促进超级杂交稻在河南稻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河南水稻产业快速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双方合作很快展开。根据协议内容,双方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建设目标,以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水稻重大科技需求为牵引,以超级杂交稻重大任务为导向,共同开展超级杂交稻协同攻关,并做到资源充分共享,实现协同创新。

光山现代农业试验区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协同攻关便是双方战略合作的生动范例。

超级稻有望成为河南粮食产量新的增长极

提起河南粮食,小麦、玉米作物首当其冲,“全国每四个馒头就有一个是河南的”,河南小麦高产领军人、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这个比喻十分生动。

历年来,河南粮食也往往把小麦、玉米夏秋两季作物作为粮食产量统计的主要指标。

作为河南最高农业学府的河南农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在小麦、玉米粮食作物领域的雄厚实力有目共睹,百余年来助推河南粮食生产实现了三大跨越,为河南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

进入21世纪,河南农业大学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方面厚积薄发,取得了4项国家科技大奖的骄人成绩,并且拿到了河南高校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拥有了唯一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2013年跻身国家“2011计划”,成为建国以来河南高等教育的里程碑。

但是,河南农业大学并没有忽视对水稻的研究。

早在1999年,河南农业大学赵全志教授便在信阳地区开展了水稻研究,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为之后在超级杂交稻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013年以来,随着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河南农业大学开始着力实现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协同发展,在确保小麦、玉米优势作物研究的同时,将超级杂交稻研究纳入了新的战略目标。

这也便有了聘请袁隆平担任水稻首席科学家,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一系列举措,水稻研究迅速崛起,为助推河南粮食总产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点。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在光山建设的现代农业试验区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据农业部公布的数字,2013年,101个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平均亩产达到578.9公斤,亩增产63.1公斤,全年共增产稻谷89.0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49.2亿元。

河南水稻种植面积达900万亩,按照上述标准亦可增加产量5.6亿公斤,而若以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标准计算,每年增加效益将以十亿计。(来源:人民网--河南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