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中原 见证丰收年

12.06.2015  11:53

想要多打粮科技来帮忙

        6月9日,社旗县郝寨镇沃野粮食种植合作社的麦田里,一辆辆收割机轰鸣着,社员们一边忙着把小麦装车,一边感叹:“多亏了理事长唐道丽,今年的小麦产量远超去年,亩产能达到600公斤。”

        社旗县沃野粮食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唐道丽是一名从农村走出去的80后女大学生,曾是广东某外企月收入过万元的白领,然而为了追逐心中那个梦想,她毅然回到农村,立志要用自己的学识和干劲带动乡邻致富。

        “我本来就是农民,相比坐在办公室里,我更享受现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浃背却顾不上擦把脸的唐道丽毫不后悔地说。

        当初逃离土地的大学生,如今成了回归土地的农民CEO,唐道丽说这是她的土地梦:“国家的‘三农’政策这么好,我应该凭借自己的力量,带领着乡亲们让土地生金。”

        郝寨镇素有东大岗之称,土壤贫瘠,土层薄存不住墒,加上灌溉不便,历来当地的农民都是望天收,遇到干旱天气,小麦长的还不到腿肚子高,最好的年份也就是亩产800多斤。

        唐道丽深深体会到了乡亲们“多打粮食”的渴望,乡亲们也从她身上看到了科学种田能高产的希望。短短6年,她承包的土地从最初的6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800多亩,并成立了沃野粮食种植合作社和粮丰家庭农场。

        在合作社的引领下,以前在郝寨几乎没人用过的小麦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机、玉米联合播种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被推广开来,她还探索出了秸秆还田和仓储粮食的有效操作方法,为岗地防旱保墒、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作物高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了防治病虫害,唐道丽和社员们积极实施“一喷三防”,4月底爆发赤霉病和锈病时,因为防治及时,没有对产量造成影响。“老人们都说锈病是迎风传十里,可是今年我们在理事长的指导下,很快就止住了扩散的势头。”说起唐道丽,社员白国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人努力、天帮忙,科技带来丰收粮。”唐道丽感叹道,“希望我能和乡亲们一起,享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福利,从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曹国宏 通讯员 廖兴柯 申鸿皓)

收种机械化农民真享福

      6月8日,在襄城县范湖乡的麦田里,记者看到,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地穿梭。村民们站在地头的树下,用毛巾擦擦脸、扇扇风,兴奋地等着装麦子,收获的喜悦绽放在每个人脸上。

        山东菏泽机手老李今年已经是第10次来襄城县收麦子了。趁着倒麦子时,老李下车喝口水,除了一口白牙,满脸都是麦灰儿。“咱们老乡的麦子不错,收成很好,又是一个丰收年。不多说了,赶紧收,俺们也多赚点钱。”茶水饱饮一番后,老李敏捷地钻进驾驶舱里,踩足油门,驰骋在麦海中。

        该县农机局局长赵永辉告诉记者,因为前期雨水原因,我省南北地方的小麦“扎堆儿”成熟,造成今年收割机分布不均,为此,县领导连夜赶往驻马店地区,协商调运1000余台收割机前来抢收,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在范湖乡秦寺村,一片收割后的麦田里,村民秦大伟认真地将玉米种子和复合肥倒入机播耧里,跟在机器后面慢慢查看。

        “今年天气好,小麦成熟期比往年稍微推迟了两天,机器不多,县里、乡里的干部都很着急,这不,宣传部帮扶队的干部帮助从平顶山那儿协调过来两台机器,日夜不停地抢收,俺家总共六亩地,半晌儿就收完了,趁着好墒情,赶紧种上玉米。”秦大伟回到地头,一边擦汗,一边笑着和记者说。

        秦大伟告诉记者,今年他选种“蠡玉16”玉米种,抗倒伏能力强,产量不错。去年,家里的侄子添置一台玉米播种机,侄子告诉他,现在玉米播种都用种肥同穴技术,将来玉米苗出来后,齐整、匀称、茁壮,后期也不用追肥。不但增产增效,还节省不少劳动成本,省心得很。“现在都是机械化,俺们农民可享福啦。”老秦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了。(宋广军 通讯员 郑志磊 王丽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