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中原行】大型系列报道之二:推进校企合作 就学即就业

26.09.2017  22:11
  核心提示:河南省先后实施两期职教攻坚项目,大力推动职教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抓手,承接招商项目、服务产业布局成为职业教育提质升级的新机遇。如今,我省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已经从原来浅层次的学生顶岗实习合作逐步向"订单培养"、师资互通互用交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深层次合作发展。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也从原来的选拔优秀毕业生发展到参与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育教学、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各环节,职业学校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已经突破。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部分学校引进企业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少数学校将课堂搬进企业车间进行现场教学,多数学校则大量投资建设实训室和"仿真教室"开展实训教学,与普通教育"教师口授+学生背记"明显不同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形成。   漯河食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课场景      培养"鲁班"式的大国工匠要从实践抓起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道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国工匠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从打磨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螺丝帽到构画机械设计图,从最基础的工人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这些都离不开日日夜夜的一线实践。      今年3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表示:"就社会的理念来说,大家希望上普通高校,不上职业高校,还是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这是理念方面的。我们还存在着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就是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陈宝生认为,目前在一些职业教育学校中,教学和实践两张皮脱节,课堂上学的不会熟练操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建在开发区里,才知道开发区人才需求的动向,知道需求,才能提供供给。通过产校融合、校企合作,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省职教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通过改革办学机制、配合产业转移、引领产业升级,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不仅实现了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更有效支撑起本地的产业发展战略。   "订单式"培养学与用的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下"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市场热门行业的用人需求来办学,根据广大学生需求来开展教学,为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采访过程中,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订单班"成果颇为出色。自2009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不断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漯河双汇集团、郑州三全集团、思念集团等32家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实施订单教育,在食品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等骨干专业校企共建特色学院或开设冠名订单班。如"大匠烘焙学院""中标检测学院""京东电商学院"等8个特色学院,共开设订单班72个,订单培养学生5836人。   "订单班是具有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建的‘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的班级。"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詹跃勇表示,还特别成立了由学院、政府、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共同编写订单班教材,学院教师主要讲授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企业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讲授主干专业课和指导订单学员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过程由校内培养和企业实习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环节来共同完成。      "就业率百分之百,这一点我们完全做到,往届毕业生已全部安置。同学们如果对工种、工作不满意,我们要么调整工种、要么调整工作,最后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为止,就业满意率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至少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詹跃勇告诉记者,前些年安排的学生刚就业时最低月工资三千元以上;这两三年安排的学生刚就业时最低月工资三千五到四千元以上;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安排的学生大部分月工资已经达到四千多元。学生就业的企业,都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金、工伤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女职工还有生育保险金,解除了上班以后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开设"中德班"引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德班"项目是河南省继续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以及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它体现了"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的过程。      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通过积极引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标准化模式教学,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派16名专业教师赴德国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教学方式,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加强中德班实训基地建设。      "开办标准化中德班以来,我们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结合实际,在引入中德班模式的基础上,带动其他专业改革发展,让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与本土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陈有钧介绍到,汽修、电子商务等专业就是以中德班模式为蓝本,探索开展标准化模式教学,深受学生喜爱。"中德班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首届中德班机电一体化学生全部顺利进入中德合资企业江苏太仓舍弗勒就业,收入明显高于同等学历人员。"陈有钧告诉记者。   中德班实训车间上课场景      2013年11月6日,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河南省中德合作职业教育项目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全面展示了"中德班"教学模式改革所取得的成果。2015—2017年,在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上,该校标准化中德班学生有30余名选手荣获一、二、三等奖。      记者看到,在中德班实训基地,几个穿着工作服的学生围着老师学习实践操作,"课堂搬到了车间,师傅带徒弟,作品就是产品,每年中德班招生名额都有限制,对学生要求高,孩子们学习起来很认真也很专注,效果非常好。"陈有钧说。      "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校企合作插上翅膀      近年来,中职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成为了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中之重。除了内部培养,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来执教,事半功倍。河南省教育厅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大力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截至2016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800所,在校生128.25万人,专任教师5.03万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78万人),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教师带领学生研究项目      从2017年开始,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面向全省高等学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和有关行业组织、企业,分三批遴选认定了35个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基地和5个"一体化"基地,采取"学校+企业(行业)"的模式,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对3472名职业学校教师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培养培训。此外,通过实施"金工计划",申请专项资金支持职业学校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在"十二五"期间,共资助5400余名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天工人巧日争新,随着区域社会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开始建立专业创新机制,将核心专业群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职教园区,也出现了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做法,那么高校是如何转型的?成效又如何?职教园区的优势体现在哪里?敬请关注下篇报道。 (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