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生产急盼实现机械化

30.05.2014  11:58

      5月10日,2014年中国蔬菜产业大会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专题研讨会。20多位专家分别在蔬菜生产水肥一体化技术、蔬菜产业设施和机械化、蔬菜种业、蔬菜生产新技术应用等四场专题研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其中,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组织承办的蔬菜产业设施和机械化分会场人气最旺,共吸引了280位听众。与会者普遍认为,本次蔬菜生产机械化研讨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且权威性高,真正为促进蔬菜生产农艺农机融合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大家感觉受益匪浅。

  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蔬菜年种植面积达3亿亩,年产量约7亿吨。从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来看,我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千百万农民劳动就业和致富的大产业。然而迫于用工难、用工贵等诸多因素,当前蔬菜产业亟需且必须朝机械化方向发展,现阶段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

  访中国蔬菜协会会长薛亮

  蔬菜生产是典型的精耕细作方式,其生产过程包括耕整地、直播、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和收获等。近年来,蔬菜产业各个环节的机械化难题正在逐一攻破,农民对机械化作业欣然接受,蔬菜机械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就当前来看,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仍在低位徘徊,很多作业环节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蔬菜生产机械化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那么,研发人员还要直面哪些待解难题?重压之下的蔬菜机械化是否仍会顺利推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采访了中国蔬菜协会会长薛亮。

  中国农机化导报:如果说蔬菜产业走向机械化的初衷是形势所迫,那么,从保障蔬菜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考虑,蔬菜生产机械化的推进又有何意义呢?

  薛亮:首先,保障蔬菜供应安全需要发展蔬菜生产机械化。目前,我国蔬菜供求总量虽然基本平衡,但是在需求刚性增长、城郊基地不断减少、高素质劳动力不断减少的三重压力之下,保障蔬菜供应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价格安全和劳力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出路之一就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机械化,通过机械化生产保障蔬菜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二是建设现代蔬菜产业体系需要发展蔬菜生产机械化。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蔬菜经营体系,对建设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实现提质增效至关重要。但是,培育新型蔬菜经营主体,目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由于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规模效益差,发展缓慢。

  三是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发展蔬菜生产机械化。当前我国的蔬菜产业无论从种植面积、分布区域还是涉农数量来讲,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都举足轻重。“菜篮子,米袋子”一头连着农民的增收,一头连着市民的生活,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发展蔬菜生产机械化一方面可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增收,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省工节本增收,意义同样重大。

  四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需要发展蔬菜生产机械化。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9%,已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蔬菜生产机械化理应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机化导报:就当前形势来看,我国的蔬菜机械化水平正处于什么阶段?有哪些特点?

  薛亮:有关专家根据对已有的装备应用水平以及典型地区的调查结果分析,认为我国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应在20%左右,而同期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93%、69%、75%。基于此判断,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相比,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机械化水平非常低,与产业地位不相符,与产业需求也不对应,因此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迫切的提升要求。

  中国农机化导报: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正面临哪些制约因素呢?

  薛亮: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主要面临四大制约因素:一是种类多,茬口多,加之地区间种植习惯差异较大,导致蔬菜种植从整地到播种、移栽都缺少统一的种植规范。相比大宗粮食作物,蔬菜生产机械的研发和推广要更加复杂。二是田块散、空间小,园区建设不标准。据统计,我国从事商品蔬菜生产的农户多达5000多万户,但75%的菜农生产规模小于0.5亩,22.6%介于0.5—5亩,仅1.4%的菜农生产规模超过5亩。传统的分散经营型农户的小田块固然不利于机械作业,同样,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众多所谓蔬菜标准化园区,由于较少考虑机械化作业的特点,规划布局也不尽合理,机械化作业的优势也无从发挥。三是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粮食,轻蔬菜;重农艺,轻装备;重设施,轻机具”等因素的影响,蔬菜生产机械化还只是配角,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相关的研发投入少也不系统,机械生产明显滞后,形成了目前这种产业有迫切需求但市场无装备可选的尴尬局面。四是由于对蔬菜种植农艺以及机械化生产方式研究的集成性、系统性不够,因此造成农艺与农机之间、种植环节之间、机具研发单位之间都明显脱节,造成农艺与农机之间、机具与机具之间无法配套,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也就无从谈起。

  中国农机化导报:面对种种难题,如今中国蔬菜协会和我国的蔬菜专家、学者们应该朝着什么方向破题?

  薛亮:我国土地辽阔,蔬菜品种繁多,进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而这些正是推动蔬菜机械化生产的首要任务。之后可实行产销一体化、契约式生产可以保证蔬菜的销路,降低蔬菜生产的市场风险,提高蔬菜生产者的信心;还可以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机械以替代人力是蔬菜机械化生产的必走之路,我国需要加强农机研发投入,开发出可靠、高效的农机具。通过租借方式可以降低蔬菜生产者的前期投入,降低蔬菜机械化生产的门槛,提高蔬菜生产者使用机械进行生产的积极性。

  为更好地解决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起步阶段的难题,下一步,中国蔬菜协会将与农机化有关管理机构、科研单位、企业及专家学者加强联系和合作。与此同时,每年一度的产业大会仍将继续召开蔬菜生产机械化论坛,为促进蔬菜生产农艺农机融合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陈永生:蔬菜生产机械化破题还需谋定后战

  近年来,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一路破冰前行,蔬菜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相对而言,前行速度缓慢。中国蔬菜协会会长薛亮谈到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现阶段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众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解决。面对一系列难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陈永生分析,我国很多地方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情况不明,目标不定,思路不清”,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根本扭转。对此,他提出对策与建议。

  加强调研 科学规划蔬菜生产机械化区域发展战略

  针对“情况不明”这一症状,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调研,摸清现状。陈永生建议:各地要对本地区包括露地和保护地在内的蔬菜生产种类和面积、生产经营主体和形式、机械化现状和需求等情况进行认真调研,点面结合,摸清底数。据了解,目前我国对保护地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的评价标准是2012年底全国统一试行的“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对于面积占总量70%以上的露地蔬菜来讲,还没有统一的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亟需尽快制定并颁布实施。

  其次要认真分析,找准问题。我国蔬菜生产分布广泛,区域差异明显,要对蔬菜生产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尤其要系统研究分析本地区蔬菜生产农艺和机械化融合中的突出问题,找到解决蔬菜生产机械化问题的突破口。

  第三要理清思路,科学规划。要在国家宏观蔬菜生产六大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指导下,进一步提升蔬菜标准园建设水平,推进蔬菜生产向更高层次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为机械化生产创造更好条件。与此同时,要迅速启动蔬菜生产机械化区划工作,制定发展目标,明确不同生产区域、主要蔬菜种类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发展模式与主推机型,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加大投入 切实提高蔬菜生产装备技术供给能力

  在记者了解中发现,现阶段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与蔬菜生产装备技术的供给能力不足密切相关。陈永生对此表示,此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予以关注,加大投入。具体来说,从研发重点来看,露地蔬菜与设施蔬菜要一起抓,作业装备与设施结构要一起抓,钢架大棚与日光温室要一起抓;从支持投入渠道来看,加大科研投入与倾斜购机补贴要一起抓;从技术应用重点来看,蔬菜生产的机械化要与省力化、信息化技术一起抓。关于当前我国蔬菜生产装备技术研发的重点,陈永生认为,应该包括专用化底盘、精细化整地、精量化播种、高速化移栽、轻简化收获等几个方面。

  创新机制 合力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推广应用

  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历程告诉我们,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对此,陈永生认为,现阶段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需要创新机制,各方面形成合力,有序推进,其中包括协同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蔬菜生产农艺与装备技术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自主购机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等。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由于蔬菜的多样性、生产中的特殊性,与其他作物相比,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结合显得更为重要,任务也十分艰巨。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蔬菜生产效益为根本出发点,统筹蔬菜生产农艺与农机融合的问题。陈永生就当前情况介绍道,需要农艺和农机间一起共同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适应机械作业的园区建设标准化技术、适应机械耕作的蔬菜栽培模式规范化技术、适应机械播种的蔬菜种子前处理技术、适应机械移栽的蔬菜育苗标准化技术和适应机械采收的蔬菜育种、栽培技术等。

  提升蔬菜机械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加大力度研发和优化作业装备技术、提高机械装备保障能力的同时,还要以如何适应机械作业、发挥机械作业效率为核心,研究优化蔬菜园区规划技术、设施结构优化技术、栽培农艺优化技术、机具选型优化配置技术、机具作业规范优化技术等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这就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多学科间的协同,进行集成创新,使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组装成套。陈永生特别建议,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蔬菜生产基地,由农机、农艺两方面的队伍进行产、学、研、推协同发展,针对几种主要种类的蔬菜,进行机械化生产的技术和模式的集成创新、试验、示范,取得突破后继而在面上推广应用。

  专家们说:

  园艺机械化发展

  齐飞(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

  机械化是解放园艺生产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政府、企业和种植者三个层面都应高度重视,不要等到“倒逼”的情形下再仓促采取行动,因为那时整个产业的损失相对较大,相反“主动”则可以用创新来引领产业、实现多赢。对此,政府应极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科技专项投入,建立蔬菜目标价格制度、产品分级准入、诚信体系建设等。作为企业,应加快机械化工程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形成“工程化”成套设施装备。

  立体栽培

  张晓文(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立体栽培是指在尽量不影响地面栽培的前提下,通过竖立起来的栽培柱或其它形式作为植物的生长载体,向空间发展,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发挥有限地面生产潜力的一种无土栽培形式。该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易于实现施肥及环境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产量高、品质好;节省水肥及劳动力作业;有效预防病虫害及连作障碍等。与国外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蔬菜立体栽培系统及其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现为:水平较低,能耗高,产量低,生产效率低,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在我国,人工光密闭式种苗工厂技术、植物工厂叶菜多层立体栽培系统、工厂化果菜立体无土栽培及自动化控制技术、草莓多层立体高效栽培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植物工厂立体栽培系统关键作业装备和蔬菜工厂化雾培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等一系列立体栽培技术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蔬菜移栽技术

  颜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目前,国内自动移栽技术大都处于研发阶段,没有形成产品。样机虽然能够实现自动取喂苗,但效率提升有限,其稳定性有待提高。研制性能优越、价格合理的高速移栽机将是今后国内蔬菜移栽机的大发展趋势。据调查分析显示,半自动移栽机在国内市场仍将占据很高份额,且长时间存在。半自动化移栽机虽需较多辅助人员,但其适应较好、使用方便、比较适合当前国情。

  农机农艺相结合

  周振兴(江苏省农委园艺处副处长、研究员):当前,如何提高蔬菜生产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推进农艺与农机结合,显得极为迫切。江苏省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以设施农业集中区为突破口,立足蔬菜生产技术与农机应用水平提升,加强产业规划设计,加大资金投入,狠抓“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与产业链建设,培养职业菜农,培育产地市场,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提升蔬菜产品质量与市场活力。具体来看,在设施蔬菜生产构型选择上,以省级标准为导向,全面推进蔬菜生产设施构型优化;在蔬菜产业发展布局上,全面推进“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和设施农业集中区建设;在资金投入上,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注重引领蔬菜全产业链健康建设。

  蔬菜生产方式转型

  朱为民(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绿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目前,我国蔬菜产业存在多方面矛盾,亟需向统一管理、品种结构合理、科学轮茬、生态优质方向转变。转变生产方式的主要目的是真正实行标准化,提高质量、效率、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我认为,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关键是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确定与扶持哪一种类型的经营主体。具体来说,可为当前企业规模化生产培养高水平、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主管,将工人科学有序分工,管理监管到位,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生产过程的分工协作,降低对个人技能和自觉性的过度依赖;逐步实现诸多环节的机械化智能化,从而做实标准化;对于不能实现机械化的必须要做到量化考核。

  物理农业工程

  胡伟(天津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副局长):我国是化肥生产、消费大国,污染问题正威胁着农业生产全过程。现阶段发展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有助于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有助于农产品的增产,农民增收。目前,种子磁化技术、声波助长技术、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和土壤连作障碍处理技术等均在各地得到有效应用。下一步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广过程中,各地专家、学者还应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提升装备开发能力,建立装备应用扶持机制,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使现代物理农业工程走向全国。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