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取消限价后迎来大涨?

15.09.2015  16:16

  记者于素文

  国家发改委会同多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从今年6月1日起,取消药品的生产定价和零售价。3个多月过去了,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药品零售价究竟变动如何?大河健康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或大涨、或小涨

  大河健康报读者李阿姨,居住在郑州福彩路,家里经常需要购买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这两种滋阴补气的药品。但有一天她去小区附近一家名为“河南省医药超市”的连锁药店买药时,却发现药店货架上常见的价签没有了,每样药品需要询问店员才知道价格。

  但询问的结果让她很吃惊。原价12~13元的仲景六味地黄丸,现在竟涨到19元以上。而同仁堂生产的,一直卖5.7元左右的归脾丸,现在也涨到了8.8元。记者按照李阿姨提供的地址,走访了附近多家药店,发现最便宜的六味地黄丸也要16.5元。“这几个药店都没有价签,只能问店员价格,问多了对方也烦。我认为,药价贵几毛钱块把钱可以,但贵太多了,就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居住在郑州市沙口路二环道的刘先生有慢性胃病,需长期服用雷尼替丁,这个药是30粒胶囊装的,一瓶(每天两粒)原价是2.2~2.5元。但他最近发现,其住处附近的张仲景大药房涨到了5.9元,河南国药大药房5.9元,老百姓大药房4.8元。“我开始以为是不同厂家生产的,后来发现,不仅厂家相同,连药品规格都一样,这个如果是需要经常吃的慢性病药,即使一盒的费用增加不多,长期下来对患者也是较重的负担。”

  驻马店发扬大药房负责人李杨指出,作为销售终端,药店其实很无奈,厂家供货价涨了,自己只能跟着涨价。“药店利润变化不大,但零售价却涨了,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

  吉林通化劲峰老百姓大药房陈益经理指出,连锁药店大部分药品进价都上涨了10%~20%,很多常用药的涨幅最大,老百姓感觉肯定很明显。

  “其实以前药品也在不断涨价,只不过是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例如更换一个规格、包装、剂型、然后重新申请一个批文,就把药品价格涨上去了。这也是在成本上涨情况下,药企不得已的措施。”康美药业OTC事业部总经理李从选无奈地说。

  ●价格过低的老药必须涨

  尚锋是武汉秋友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为几十家连锁药店担任咨询工作。他指出,药店70%以上的药品价格都有所上调。

  “很多价格过低的老药,数十年价格都未调整过,还停留在几毛钱、1元钱的时代,这些药必须涨价,否则企业无法生存。例如,一种叫地高辛的药品,主要是用来治疗心脏病的,每瓶100粒。这种药以前供货价在6元左右,零售价7~9元。但生产地高辛的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从2014年到2015年涨了5倍,也就是说按原来的价格卖一瓶赔一瓶,全国只剩下两个厂家在生产,还是政府强制配额要求的,药店经常断货。”(下转02版)

  (上接01版)尚锋表示,“取消限价后,地高辛的供货价一下子涨到了60多元,这样药店如果卖70元以下,就等于不赚钱或赔钱。所以,地高辛虽然涨了很多倍,对药店来说仍然是低利润,因为供货价涨了。”

  但药品涨价不能看上涨了多少倍,必须看每天用药金额。据了解,地高辛每天的用量是0.5~1粒,一瓶能吃大半年,按零售价70元算,每天费用3毛5到7毛。而这个费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其实不算什么。“药价放开,确实有助于价格过低的药品回归正常。”河南药店联盟负责人郑华童如是说。

  ●不排除有些厂家趁机哄抬药价

  由于国家过去对药品价格管制太严,许多药甚至连生产和物流成本都不够,于是很多药厂就停产此药,最后剩下几个厂家在生产。而取消限价后,恶果就出来了,这几个厂家往往会结成价格联盟哄抬售价,损害百姓利益。尚锋列举了一种名为“感冒清胶囊”的药品。感冒清是个中西药复方合剂的老药,组方中存在重复用药现象,起效快但副作用很大,使用不当会大大增加肾脏负担,甚至诱发肾衰竭,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也对其多次通告。但很多中老年人因为用惯了,就喜欢这个药,觉得吃它好得快。而这个药原料的成本并不高,多年来都没怎么涨价。但取消限价后,这个药的供货价一下子达到20多元(以前供货只有4~5元,零售价6~7元)。

  尚锋表示,感冒清这类药品,绝对不属于以前价格压制过低的品种。“这种药有炒作嫌疑,只有几个厂家在生产,而且我了解到,这几个厂家已经结成了价格联盟,共同把价格炒起来。而很多老年顾客观念老,认准什么药就一直吃,也听不进医生和药师的介绍,厂家涨起价来就更肆无忌惮。”

  据了解,现在生产厂家所谓的“价格联盟”已呈越来越多之势,一般是生产厂家只有某几家的药品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但外企独家药品乱涨价的情况并未出现,因为外国企业一般不会追求短期暴利。更关键的是,不少外企自己研发的药品由于受专利保护,拥有自主定价权(即自己按照成本和利润定价,政府只负责审核,不能强制降价),本来就能保证足够的利润,也没必要突击涨价。突击涨价的主要是国内企业,很多都在做短期行为,很少顾及对自身品牌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