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松绑” 看看国外怎么做

01.09.2015  09:16

  郜婕

  药价事关民生,也是“看病贵”这一老问题的成因之一。我国自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药价“松绑”后,关于药价会不会大涨、政府怎么监管、“以药补医”顽疾能否破除等问题,疑虑难免。其他国家的药价怎么管?有没有可借鉴之处呢?

  ●德国:

  全国统一价,严防乱开药

  德国实行医药分离制度,无论是医院还是诊所,都不设药房。看病后,患者可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到任何一家药店买药。特别之处在于,德国法律规定,药店不得连锁经营,所有处方药的价格全国统一。对非处方药,药店可自行定价,但医疗保险基金一般不支付非处方药品费用。

  德国绝大多数民众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药费由医保基金承担,人们买药时通常只需额外支付几欧元附加费。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险基金掏钱多,保费自然就不低。为了将保费控制在人们可承受的范围内,德国政府出台多项规定,防止药价过高。例如,药店和药品批发商只能从药价中获取固定比例的利润。

  德国市场上有很多成分、质量、疗效相当的药品,价格却各不相同。针对这类药,医保基金通常会规定固定参考价。如果药价超过参考价,投保人有两种选择:自付超额部分,或改买其他疗效相当的药品。实践中,投保人一般不愿自付超额药费,制药公司也就较少提供价格超出限额的药品。

  德国市场上的药品可分为专利药和仿制药两种。新药受到专利保护,允许自由定价。专利保护到期后,生产仿制药的企业不断出现,药品价格也就随之下降。

  德国法律规定,无论是专利药还是仿制药,制药公司均须给保险基金一定比例的折扣,但如果仿制药市场价已低至一定水平,制药公司可不给医疗保险机构折扣。这一规定有助于降低药品进入市场的价格。

  除法定折扣外,医疗保险机构通常还会和制药公司讨价还价,争取更多折扣。

  ●日本:

  医保覆盖率高,医药两分离

  日本值得借鉴的做法包括医疗保险覆盖率高、医药分离等。

  日本也曾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药补医”。为此,日本政府1957年建立了强制全部国民加入的“国民健康保险”。目前日本超过99%的人口已经纳入国民健康保险的管理中,号称“覆盖率世界第一”。

  过去几十年来,日本持续大幅提高医生的诊疗报酬,使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药品变成了医术。在日本看普通小病诊疗费非常贵,开药却很便宜。不过,如果参加医保,个人只需承担30%的费用,诊疗费就相当便宜了,药费更是便宜很多。

  日本实现医药分离的一大措施是将药店从医院剥离,作为独立行业发展。

  据统计,日本药店的数量2011年达到54780家,比20年前增加一半。在政府协调下,大部分药店已经从出售非处方药的小店,进化到具备针对各种处方出售药品的能力。这种进化得益于专业药剂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截至2011年12月,日本拥有注册药剂师27.65万人,是1990年的两倍。所有药剂师都经过大学药学部以上专业培养,并通过考试持证上岗,有权核实医生开具的处方。

  有了这些高度专业的药房,患者对医院的依赖程度相对降低,有助于政府管控药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