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理论版刊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玉良文章《挖掘河南红色文化为思政课提供深厚力量》

23.05.2019  19:46
河南日报》5月22日第13版(理论版)

                         挖掘河南红色文化为思政课提供深厚力量
                                 王玉良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为学生上好思政课提供了深厚力量,要充分挖掘,做好传承,实现转化。

  红色文化契合思政课的价值要求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中华民族寻求民族解放、实现伟大复兴进程的历史写照,并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获得传承发展,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选用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在学生中进行价值传播和思想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红色文化契合了思政课的价值要求,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意义重大,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红色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内容支撑,思政课为红色文化提供了渠道保障,二者相得益彰,有机统一。

  河南丰富的红色文化是思政课的宝贵资源

  河南文化以厚重著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有三千年河南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悠久的古代文明中产生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如炎黄文化、河洛文化、根亲文化等,涌现出一大批中原名流,如周公、老子、贾谊、杜甫、刘禹锡、包拯、岳飞、程颐、程颢等,孕育出厚重大气、勤劳朴实的河南精神,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不朽的红色文化,如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中原大地涌现了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许世友等革命先烈以及焦裕禄、史来贺、任长霞、吴金印、张荣锁等先进模范。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如此丰富,完全可以被思政课堂所用,成为教育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河南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堂上来,既能激活同学们身边的教育资源,让英雄楷模形象鲜活起来,又能使思政课堂变得真实生动,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要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红色文化教育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重视理论教育相比,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突出实践教育。让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参观纪念场所、聆听现场讲解、亲身参与体验等方式,获得深刻的思想感悟,能够起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既要重视课堂内的理论教育,还要积极开展课堂之外的实践教育,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学既要统一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又要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和利用区域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打造成为思政课的深厚力量。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除了要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管理评价和科学研究等环节协同推进,还要打造一支兼具教学、科研、实践、管理能力的综合性红色文化教育团队,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团队的多元构成。要发挥党务政工干部和团的干部、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媒体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9-05/22/content_340467.htm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19-05-23 19: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