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研究

07.09.2015  09:53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成为河南继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之后又一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规划。《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基本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本课题立足通过对“空港+基地”这一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阐述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科学建立模型体系,分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实验区总体规划及区位优势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的总体规划中,围绕机场发展与规划布局、综合交通与多式联运、港城一体与空间布局等核心问题,将实验区规划为“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两轴连三环”的规划结构。从空间架构看(图1),实验区建构了“航空+高铁+城际铁+地铁+轻轨+公路”的多式联运模式,进而可以实现交通体系内的运输效率最大化和整体价值最大化。

图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空间结构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规划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

规划图显示:在实验区北部、南部及规划产业板块,并围绕机场规划出“X”型生态布局框架体系,“X”两头空档一头是机场,一头是专业中心;“X”的外边就是北部主中心、南部副中心。同时,充分利用古枣林、生态林带、南水北调干渠、小清河、古城遗址等生态、文化景观要素,构造出典型的“X”型绿色生态景观结构。围绕实验区的空间逻辑,实验区的区位优势如虎添翼、更加彰显,同时借助于预期更多的航线支持,未来高端产业布局到航空港区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二、实验区产业发展多项影响效应凸显

(一)先行实验效应。 以郑州航空港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探索,有助于带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带动实现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战略下的先行实验有助于全国第一个以航空港为实验区的国家战略规划为河南省明确发展目标、提出重点任务,进而带动全省战略举措的形成和迅速推进。

(二)示范带动效应。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战略规划的出台与推进,使河南肩负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在全面实施国家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河南着力在土地流转、航空经济、海关监管、投融资、科技创新等领域做好示范引领、以点带面,通过培育并发挥示范效应来有效带动全局发展。

(三)聚合辐射效应。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战略规划的出台与推进,能够形成强有力的聚合效应,有助于人流、物流、金融流、信息流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向心集聚,成为国际化物流、分销、供给与消费的热土,成为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与高端人才、尖端科技集聚集群发展高地。日益凸显的聚合效应,已经成为河南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新优势所在。

三、实验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航空港实验区紧紧围绕“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这一发展主线,按照“枢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与一个专案、三大片区、十个产业项目、十个招商项目、十个要素平台”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2014年底,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21.39亿元,同比增长17.6%;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9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40亿元,增长22.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100亿元,增长15%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95亿元,其中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完成21.2亿元,增长40.4%;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79亿美元,占全省的58.3%。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富士康带动作用显著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始建设以来,实现生产总值由2010年(首次单独统计发布)的27.6亿元上升为2014年的421亿元,四年中提升近15倍。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3%,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其中:富士康完成增加值330.5亿元,增长2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以上,主导着工业经济走向。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85:11,其中第二产业发展尤为突出,所占比例较高。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经济发展潜力增强

从产业投资规模来看,2014年实验区固定资产投资已突破400亿元关口,比2013年增长91.8%,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1.3%,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投资情况看,房地产业166.65亿元,增长7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04.55亿元,增长107.8%;工业投资80.03亿元,增长104.9%;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业47.1亿元,增长265.3%;批发和零售业投资13.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04亿元,下降43.6%。

在投资总额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比例为1:4,表明当前以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投资已占据实验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大比重,并将有利于逐步改变实验区工业比重尤大的格局。

(四)航空物流发展迅猛,大枢纽框架基本形成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郑州航空港航空物流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目前,在郑州机场运营的客运航空公司已达26家,开通客运航线133条,其中国际地区客运航线15条;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货运航空公司已达17家,开通货运航线32条,其中国际地区货运航线28条,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客货运通航城市已达86个,基本形成覆盖全国及东南亚主要城市、连接欧美货运枢纽的航线网络,同时依托航线网络优势,开展国际国内货物“空空中转”、“空陆联运”等业务。201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580.54万人次,同比增长20.3%,在全国主要机场排名第17位;完成货邮吞吐量37.04万吨,同比增长44.9%,在全国主要机场排名第8位。随着郑州机场的强劲发展,特别是货运量的增长,入驻郑州机场的知名物流和货运代理企业如UPS、FedEx、空桥、丹马士、东航物流公司、国货航、海程邦达、捷运国际等达到40多家。

四、实验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效率不高,资源要素配置亟待优化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DEA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一种对多个同类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比较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这一模型是用于评价相同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72个行业的发展效率进行评价。通过DEA模型,采用DEAP软件进行计算,结果见下表1:其中crste是综合发展效率、vrste是纯技术效率、scale是规模技术效率,drs表示规模效率递减,irs表示规模效率递增,综合发展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

表1   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效率评价

产业部门

crste

vrste

scale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247

0.435

0.567

drs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149

0.224

0.662

drs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422

0.776

0.544

drs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323

0.446

0.725

drs

非金属矿采选业

0.386

0.527

0.732

drs

农副食品加工业

0.406

0.807

0.502

drs

食品制造业

0.294

0.532

0.554

drs

酒、饮料喝精制茶制造业

0.298

0.692

0.431

drs

纺织业

0.386

0.659

0.587

drs

纺织服装、服饰业

0.275

0.762

0.360

drs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0.254

0.528

0.480

drs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

0.347

0.715

0.484

drs

家具制造业

0.320

0.588

0.544

drs

造纸和纸制品业

0.281

0.566

0.497

drs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233

0.419

0.555

drs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0.271

0.483

0.562

drs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0.309

0.399

0.775

drs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442

0.737

0.599

drs

医药制造业

0.361

0.704

0.513

drs

化学纤维制造业

0.172

0.302

0.569

drs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300

0.541

0.555

drs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297

0.660

0.451

drs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424

0.730

0.580

drs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300

0.414

0.726

drs

金属制品业

0.314

0.573

0.549

drs

通用设备制造业

0.318

0.546

0.583

drs

专用设备制造业

0.417

0.783

0.533

drs

汽车制造业

0.294

0.540

0.545

drs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266

0.527

0.504

drs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0.334

0.569

0.587

drs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290

1.000

0.290

drs

仪器仪表制造业

0.136

0.180

0.755

drs

其他制造业

0.339

0.390

0.867

drs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1.000

1.000

1.000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1.000

1.000

1.000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213

0.294

0.725

drs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089

0.105

0.851

drs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055

0.074

0.744

drs

房屋建筑业

0.167

0.727

0.229

drs

土木工程建筑业

0.189

0.549

0.344

drs

建筑安装业

0.155

0.522

0.297

drs

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

0.115

0.370

0.310

drs

批发业

0.831

1.000

0.831

drs

零售业

0.442

0.888

0.498

drs

道路运输业

0.114

0.196

0.579

drs

水上运输业

0.091

0.092

0.986

irs

航空运输业

0.041

0.057

0.722

drs

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

0.213

0.359

0.594

drs

仓储业

0.214

0.292

0.732

drs

邮政业

0.424

0.567

0.747

drs

住宿业

0.066

0.116

0.566

drs

餐饮业

0.098

0.254

0.387

drs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

0.120

0.163

0.739

drs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0.122

0.134

0.917

drs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240

0.281

0.855

drs

房地产业

0.190

0.590

0.321

drs

租赁业

0.191

0.201

0.949

drs

商务服务业

0.101

0.140

0.725

drs

研究和试验发展

0.040

0.050

0.798

drs

专业技术服务业

0.613

0.844

0.727

drs

水利管理业

0.639

0.642

0.996

drs

公共设施管理业

0.048

0.057

0.836

drs

居民服务业

0.161

0.174

0.926

drs

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

0.269

0.369

0.728

irs

其他服务业

0.247

1.000

0.247

irs

教育

0.067

0.125

0.539

drs

卫生

0.158

0.328

0.482

drs

新闻和出版业

0.187

0.195

0.961

drs

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

0.181

0.196

0.925

drs

文化艺术业

0.037

0.049

0.752

drs

体育

0.386

1.000

0.386

irs

娱乐业

0.036

0.108

0.331

drs

平均值

0.274

0.470

0.626

数据来源:河南省第三次经济普查。

根据评价模型,效率值越接近1,要素配置效率相对来说就越好,当评价值为1时,表面是DEA最优。从72个行业的平均值看,综合效率值为0.27,纯技术效率值为0.47,规模效率值为0.63。除了规模效率值略占优势,超过了0.6,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值均偏低。

结论:综合来看,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发展效率不高,相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够优化,尤其在第三产业方面,如金融业、物流业、电子信息行业基本上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没办法适应航空大都市的城市竞争要求。作为实验区支柱产业——工业发展虽然较为突出,但主要还是以加工业为主,富士康等企业甚至呈现“一极独大”的趋势,自身蕴含的技术含量不高,所以工业方面综合发展效率也偏低。

(二)主导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间协同发展不足

1 、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国务院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中明确了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主导产业是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1)航空运输业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1997年建成通航,是国内干线运输机场和国家一类航空口岸,2008年,被国家民航局确定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远景规划建设5条跑道,到2025年实现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300万吨;远期2045年实现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520万吨。

2012-2014年,客运量分别为1167.3万人,1314.0万人,1580.5万人,年度增幅分别为15.0%、12.6%、20.3%;客运量增速一直居于全国主要机场前列,总量在全国主要机场排名从18位上升到17位。2012-2014年,货运量分别为15.1万吨、25.6万吨、37.0万吨,年度增幅分别为47.1%、69.1%、44.9%;货运量增速连续三年稳居全国机场第一位,总量在全国主要机场排名从15位攀升到了第8位。

(2)高端制造业

①2013年5月16日,酷派集团14家核心供应商集中签约落户实验区,创维、中兴、天宇等整机生产企业也纷纷进驻实验区。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目前已有75家手机整机及配套企业入驻,天语、创维、华世基、中兴等其他非苹果手机生产企业相继实现投产,全球重要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初步形成,2014年富士康生产苹果手机产量约1.19亿部,其他企业生产非苹果手机产量达到3000万部,2018年全部达产后预计智能手机产量将达到5亿部,届时郑州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生产基地,实验区实现了从一个“苹果”到一片“果园”的华丽转身,2014年成功晋级五星级产业集聚区。

②2013年穆尼飞机零部件制造项目成功落户实验区,微软、友嘉精密机械、正威科技城等多家投资超10亿美元的大型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③生物医药方面,区内现有生物医药企业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先导区的郑州台湾科技园项目已建成33栋楼,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签约企业67家,其中院士项目2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项目4个。

(3)现代服务业

2012年11月启动内陆地区首个“国家移动通信设备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2012年12月实验区已获批成为国家“自产内销货物返区维修业务”试点;2013年12月获批筹建肉类进口口岸;2014年3月3日,在综保区举行了首届中法葡萄酒文化节,包括滴金、白马、龙船三大名庄在内的一百多家法国酒庄参加了展示、拍卖、交易;2014年6月26日,郑州航空港国际大宗商品供应链产业园开园;2014年12月,河南电子口岸服务中心项目投入使用,实现各口岸监管单位、货代企业与异地申报的“一个门户入网、一次认证登陆、一站式服务”;2014年10月22日,郑州欧洲制造之窗首届展销会开幕。这些项目有力推动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建成区域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结算中心,形成贸易、金融、信息、文化高度集聚的大宗商品供应链生态圈。

2 、主导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1)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的产业数据对三大主导产业具体行业分类进行归属划分(表2)。

表2   实验区第三次经济普查主导产业相关数据

从业

人员/人

营业收入

/ 千元

资产总计

/ 千元

企业个数

航空

物流业

航空运输业

5090

1453931

13971443

1

仓储业

1321

1944795

4071471

28

邮政业

838

1135191

675254

9

高端

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571

1511526

1021883

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75022

204343336

148879499

11

医药制造业

4580

3880730

2074489

16

仪器仪表制造业

2278

1271008

2691585

11

其他制造业

355

304561

188442

3

现代

服务业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187

101260

245703

6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491

710246

969546

36

货币金融服务

0

89201

1498793

1

(2)从就业、产值、关联拉动效应、效率等方面分析实验区产业集群效应。

①以规划的三大主导产业为出发点,结合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具体行业数据,可以看出,就业人数最多的是高端制造业,其次是航空物流业,人数最少的是现代服务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就业人员达到了27.5万人,其次是航空运输业5090人,医药制造业4580,现代服务业人数最少,仅有几百人。

②从营业收入来看也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遥遥领先,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043亿元,这其中主要是以富士康为骨干的手机通信终端贡献最大;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了38.8亿元,居第二位,但和第一位行业相比差距巨大;仓储行业营业收入位居第三,为19.4亿元;航空运输业营业收入14.5亿元位居第五。

③从DEA模型中产业发展效率来看,主导产业中得分最高的是邮政业0.42,其次是医药制造业0.36,第三位是其他制造业0.34,第四位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9,其他主导产业行业均低于航空港区所有产业发展效率的平均值0.27。

结论: 由于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尚处于起步阶段,规划中的三大主导产业仅有以手机通讯终端制造业为主体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居于第二位医药制造业规模尚小,仅有38亿元的营业收入,尚没有一家大型医药企业产值高,而其他的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更加薄弱,亟待进一步培育壮大。实验区产业之间、行业之间关联性不够强,尚未形成完善合理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如苹果公司只在航空港内组装,偏重制造,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临空经济区内没有其原材料、零部件的配套企业,导致这些大型龙头企业对区内其他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实验区传统产业居多,临空经济基础薄弱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简称GRA,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对航空港产业发展的驱动因子关联度指标 r i 运用公式进行求值分析,其中 ξ i (k)为 灰色关联系数 为特征序列中的样本个数,本研究中。

通过GRA分析测算,航空港区产业发展水平与各因子间的关联度如图3所示。图中比较数列依次为 X 1 —城镇化率(%); X 2 —专利数量(件); X 3 —技术研究中心(家); X 4 —航空运输起降架次(万架次); X 5 —民航货邮吞度量(万吨); X 6 —民航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X 7 —外贸进出口总值(亿美元); X 8 —完成境内资金(亿元); X 9 —利用外资(亿美元); X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X 11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X 12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图2   航空港产业发展与各因子之间的关联度

资料来源:河南省第三次经济普查和航空港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 、单项因子关联度分析

本研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分析,将关联度由弱到强分为四个等级:当时关联度弱,时关联度中,时关联度较强,时关联度极强。因此,在选取的12个因子中,与航空港区产业发展水平关联度 极强 的因子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航货邮吞吐量和利用外资三个,关联度 较强 的因子包括专利数量、境内投资、外贸进出口总值、城镇化率和航空运输起降架次五个,剩下的民航旅客吞吐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技术研究中心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等因子则属于 关联度中 的因子。 由此可见,航空港区产业发展的驱动因子的临空经济产业特征还不是很明显,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航空港区产业发展。

2 、分类因子关联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航空港区产业发展的驱动因子的构成及特征,本研究现将驱动因子归类为 传统经济因子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利用外资、境内投资、外贸进出口总值和城镇化率), 创新经济因子 (专利数量和技术研究中心)和 临空经济因子 (航空运输起降架次、民航货邮吞吐量和民航旅客吞吐量)。同理通过测算,结果显示,三类经济因子与航空港区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依次为传统经济因子(0.752)>临空经济因子(0.594)>创新经济因子(0.454)(如图4)。

结论 :航空港区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传统经济因子的拉动作用,说明郑州航空港区的传统产业居多,缺乏航空物流导向型的产业,虽有富士康智能手机生产商的入驻,但是仍缺乏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时效性的先进制造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航空港航空物流的货源基础,也影响了航空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图3   航空港产业发展与三类因子之间的关联度

资料来源:河南省第三次经济普查和航空港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五、围绕实验区发展目标,加快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航空港区的产业发展过程必然要经过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上述模型分析显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经走过了临空经济发展的初期起步阶段,正在向临空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阶段迈进。按照临空经济成功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条件,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航空港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引导产业转型。 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来制定航空港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中应遵循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做大做强临空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吸引电子、机械、光电、新材料等领域世界行业排名靠前的供货商建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研究生产基地和集散分拨中心,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3C产品、光电产品、药品、新材料等生产、集散分拨、展示交易中心;按照供应链理论,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式发展,建立产业集聚和区域物流中心,参与国际电子信息等产业供应链管理,为亚太乃至全球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全球的供应链中心。

(二)要围绕“以人为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升产业发展效率。 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只有人这一要素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配置过程中居于主导、支配的地位。因此在航空港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启动专项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全面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同时根据DEA模型分析数据显示当前绝大部分产业部门处于规模效率递减阶段,即说明大部分产业规模偏大,需要进一步控制规模提高效率,因此要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以富士康等企业为契机,培养高新产业,调整结构、自主创新,重点扶持高成长性的朝阳产业,既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坚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业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带动航空港竞争力提高。

(三)以培育和完善优势航空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为核心,促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①统一规划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促进航空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强调链式招商,强力推进和落实“大招商”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借助龙头企业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形成;②以优惠税收和产业指导政策为导向,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以现代国际航空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促进港区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以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为核心,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使港区新兴产业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

(四)建设航空偏好型高端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重点是要实现以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包括特色产业物流,航空快递物流,国际中转物流,航空物流服务等。全面发展高端制造业,发展航空航材制造与维修,集聚航空偏好型产业,力争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和超级计算应用基地,为信息化研发与应用升级奠定基础;建设智能产业研发与应用基地,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建设与完善智能手机生产与研发基地,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手机以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利用现有优势产业基础,充分考虑引进中国科学院相关研发机构,建设生物医药生产与研发基地,全力助推港区临空经济快速成长。

(五)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航空都市,绿色产业引领生态航空大都市。 以航空港带动我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化航空物流中心,搞好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在加强实验区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而是要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引进与研发大批适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低碳技术,全面应用低碳产品,构建全新的低碳都市,为全球节能减排探索路子,创新示范,创建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循环发展型绿色生态航空大都市。

河南将亮相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活动
         本报讯(记者 沈剑奇)随着60秒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为巩固新时代中巴友谊贡献河南力量
        本报讯(记者 陈小平)12月9日,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