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航空港区 感觉自己是个假的拆二代

30.10.2019  07:04

小区楼下,村民在晒粮食

河南商报记者周茜文/图

拎串钥匙、收收房租、开着豪车,这是大众对于拆二代一贯的认知。但作为郑州航空港区的拆二代,1992年生的李想,和想象中腰缠万贯的故事不一样。

22:18,李想看了一眼时间,“今儿挺早,下班!”他小小地庆贺了一下。李想已记不清最近多少次在凌晨回家了,今晚能10点就完工实属幸运。在一家规划设计院工作的他,最近正在进行新项目,加班成了生活常态。

李想的新房在大学南路南四环,从单位出发,骑电动车最快也要40分钟。在二七新区买房是纯刚需,这套新房是爸妈拿出25万元、自己工作攒下10万元才凑出的首付,每月房贷近5000元,李想不敢奢望去三环里买房。

早上7点出门,夜里11点到家,每天吃着10元的盒饭,不敢有辞职的想法,买房也只能看四环外。李想这个拆二代,为啥混到了这地步?一切还要从老家讲起。

从郑州市区沿着机场高速一路向南,开车40来分钟,从薛店高速口下站,一会儿就到了李想的老家,如今叫做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安置区。这里曾和其他农村并无二致,村子以农耕为主,农闲时村民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2013年,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同年,李想老家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拆”字。资料显示,2013年新港办事处拆了近500万平方米,包括11个行政村,22000多口人。2015年,第一套安置房拿到钥匙,告别了院子,住进了高层,丢掉了锄头,村民们开启了市民的生活。

像陈寨、庙李这类城中村,拆迁前一家就有几十套单间来收租,月入上万元。港区的拆迁户,却是从村民到市民的跨越。

“拆迁时,每人补偿6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每人再交4.8万元的购房款。我们家4口人,最后选了1套120平方米、2套60平方米的房子。”李想说。

目前南港正在建设期,没什么外来人口。除去自家住的,两套60平方米的房大概每套能收600元/月,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像郑州城中村里一样当包租公并不现实,拿着父辈的拆迁款坐吃山空更不可能。

“拆迁后的回报,远没有大众想象的多。”李想这么总结道。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