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23.06.2016  18:33

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当河南省文化馆群星艺术团的队员走上舞台,随着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起舞时,场下的观众也随着一起哼唱起来。这是6月5日,在江苏苏州吴江区举办的“欢跃四季”——全国百姓广场舞吴江展演暨第十三届吴江区域文化联动开幕式上的演出。

这一活动邀请了来自全国13个省区市的15支广场舞团队参与,吸引了数千名观众现场观看。同时,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直播,人们利用网络电视基层服务站点、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以及国家数字文化网可以同步收看,在线点播数量达47741人次。此次活动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江苏省文化厅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委员会、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主办。

不同区域广场舞集中展示

塞上花儿情》、《大理三月好风光》、《海上迪斯科》……此次展演汇聚了多个省份的广场舞精品之作,不仅有展现不同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舞蹈,也有紧跟时代脚步的现代舞,彰显了地方特色、突出了民族特点,同时也真正体现出广场舞的普及性和多彩多姿。其中,白族舞蹈《大理三月好风光》以电影《五朵金花》中脍炙人口的插曲为基调,以白族民间舞蹈为素材,表现了一群白族青年在蝴蝶泉边翩翩起舞的场景;《海上迪斯科》根据江苏南通渔民生产劳作的场景创作,在激情跃动的舞蹈中,观众仿佛看到了渔民们在沙滩上欢快劳作的场景;藏族舞蹈《三江欢歌》采用藏族民间舞蹈元素,以藏式吉祥八宝伞和经幡作为道具。当演员们手拿着经幡围着八宝伞跳起舞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些节目不仅体现出民族特色,还充分显示出其地域特征,同时也是一次不同地区广场舞风采的集中展示。”展演总导演、河南省文化馆研究馆员赵力民说。

开幕式结束后,这些展演团队还深入基层进行演出。在苏州平望和同里古镇,展演团队的出现吸引了上万名群众观看,现场气氛热烈。

舞蹈让大家焕发青春与活力

此次参演的演员大多是基层退休人员,他们为了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通过广场舞找到了精神寄托。

今年66岁的杨丽,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滇池的保护。为了宣传滇池保护工作,2012年在她的努力下,滇池阳光艺术团成立,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上百人。由于艺术团排练、演出较多,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就连她的妹妹杨曼云也受其影响加入了艺术团。这些年,艺术团深入工厂、农村和社区演出117场次,观众累计13万余人。

在群文圈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赵力民也有同样的感受。从广场舞兴起到如今的如火如荼,他见证了大家通过跳舞改变了生活。这些年,他接触了很多热爱跳舞的人,虽然很多人跳广场舞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但是因为这一共同的爱好,他们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跳舞、出游、逛街……圈儿里的活动已不再局限于广场舞。

所以,在跳舞中他们不仅图的是高兴,更多的是在寻找心情的释放地,与其说广场舞在装点他们的生活,不如说在装点他们的心情。”赵力民说,自己常常被大家的激情所感染,在展演的终场舞蹈《欢跃四季》的排练过程中,他看到大家对这次演出的认真劲儿颇受感动,于是决定在正式演出中与演员们一起登台。“因为腿有些老毛病,本来不打算跳,但是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他说,“舞蹈让大家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活力,在这里,我体会到大家对舞蹈浓浓的情意。

广场舞的发展不能背离初衷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等,人们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身心健康。由此,广场舞以其简单易学的动作、健身健心的作用等特点受到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喜爱,群众自发形成的舞蹈队伍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逐渐壮大。“然而,随着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而是需要更多展示的平台。”赵力民说。

但是,反观近年来各地搭建的广场舞比赛或演出平台,专家们发现广场舞逐渐出现舞台化的倾向。“广场舞讲究音乐耳熟能详、动作简单易学,但是一旦搬上舞台,就很容易背离原来的原则。如今,不少广场舞出现道具复杂、动作繁复等问题。”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委员会顾问、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阮兰玉认为,广场舞和舞台上的舞蹈,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愉悦自己和愉悦别人的不同,“舞台上的舞蹈讲究艺术性及观赏性,主要是为了愉悦别人,而广场舞的出发点是为了身体康健,主要是为了愉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