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之光】话剧《李白》二十余年常演常新
话剧《李白》剧照 资料图片
一位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一部二十余年常演常新的话剧经典。
7月17日,北京人艺历史大戏《李白》在首都剧场上演,演出将持续至7月26日。这部首演于1991年的作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演绎,如今已成为人艺的当家大戏之一。
20多年间,一批批观众走进剧场。每逢上演之日,便一票难求。有网友开玩笑称:《李白》这部“人气之作”也有“气人之处”,那就是——买票难。
独特视角的完美诠释
公元8世纪50年代,唐朝的巍巍大厦在安史乱军的马蹄声中坍塌了。诗人李白满怀爱国热忱,入了永王幕府,壮志凌云却未能洞烛其奸。不久永王谋败身亡,李白获罪被执……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李白,也因此使得话剧对《李白》的演绎有了更多的可能。北京人艺版的《李白》则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作为编剧郭启宏的“文人三部曲”之一,话剧《李白》中诠释的李白一反往日大家心目中的浪漫洒脱的诗仙形象,该剧选取了李白人生的后期阶段,讲述他一腔报国的热情却深陷政治权谋后的无奈和“出世”与“入世”的两难抉择。这是一个观众并不太熟悉的视角,同时也负载了作者对于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这出戏用多彩隽永的韵味,包裹着李白坎坷而又明朗的一生。因此,雄壮、意气、空灵、明朗等就成为这出戏的基调。”《李白》导演、89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苏民曾用“盛唐哀音格亦壮,衰年本色气尤春”来表述这出戏的格调。
郭启宏认为,话剧《李白》打破了人们心中“飘然太白”的固有形象,将李白的积极入世和爱国情怀展现给大家,是一部给观众带来人生启发的大戏。
岁月积淀成就经典
观众自发跟随剧中的人物吟诵诗句,是《李白》演出过程中年复一年都会出现的一个独特场面。
《李白》的导演之一唐烨认为,《李白》二十多年久演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李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话剧剧本赋予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观众。
“郭启宏先生的本子,不止是在说历史,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历史中融合了很多现代的东西,看似在讲历史人物,实际也是讨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让观众特别有共鸣。”唐烨说。
就在《李白》2015年度首场演出的前一天,在中国剧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62岁的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当选为新一届中国剧协主席,成为继田汉、曹禺、李默然、尚长荣之后的第五位中国剧协主席。
剧协主席领衔的,究竟是怎样的经典?
没有窍门,无须粉饰,有的只有岁月的积淀和一如既往的严谨,才能成就完美。
濮存昕饰演的李白,每年演出都会融入演员自己的人生阅历,从三十多岁演李白开始,今天的濮存昕已经到了剧中李白的年龄。他的人生阅历和对戏剧的体悟都化在了他对角色的塑造上。
“我们每次看到他们俩的演出,都会找到不一样的地方,演员和角色,角色和演员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唐烨坦言,《李白》的主演濮存昕和龚丽君,是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合作演出超过二十年的黄金搭档。如果说《李白》有极高的知名度,两位主演可谓功不可没。
经典需要传承与发扬
诗词歌赋、美不胜收的经典荟萃也是这部话剧的点睛之笔。这部话剧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于经典的再现,让观众足以尽兴。
全剧将古典诗文中的名篇名句自然巧妙地融入剧情,毫不生硬做作,还让整台话剧多了几分美感。从《老子》、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名篇《将进酒》《蜀道难》《早发白帝城》,每一首都诠释着李白当时的心情,也一步步让台下的观众融入国学经典的醇美之境。
不少观众观看后认为,《李白》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话剧精品力作,更是一次诗词歌赋的经典荟萃。《李白》不仅是一部演了20多年的话剧作品,也是一部弘扬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教材。
一部演了20年多年的话剧,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众多观众流连忘返?
“经典不会永远不变,而是常演常新的,观众每次走进剧场,看到的《李白》和自己的感受都会不一样,从明年开始,我们还将会在《李白》的舞美布景上进行调整,配合着的调度也会改变。从2007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入到剧组,我相信今后也会有更多新人进来,完成对于经典的传承。”唐烨说。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介绍,北京人艺的话剧已经形成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不仅经典常演常新,而且新剧目也相继推出。今年,抗战题材话剧《故园》与大型历史剧《司马迁》也将亮相人艺舞台。
60多年来,北京人艺“出戏、出人、出理论”,以“郭老曹”为代表的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广大观众奉献了无数经典之作。一代又一代的经典剧目通过人艺的演绎,镌刻在人们心中。与此同时,北京人艺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继续发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永恒的经典能更多地被搬上舞台,通过不同的演绎,带给观众更充实、更丰厚的艺术感受。